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宗教 >> 建筑界永远的ldquo女魔头rdq
5年前的今天,一位受世人景仰的女性建筑大师ZahaHadid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许她的名字在非业界还不算如雷贯耳,但只要提到或者看到她的代表作,想必许多人必定会心生感叹“原来这是她设计的!”是的,她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留有不少与她相关的知名建筑。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位大师的人生历程。
扎哈出身于伊拉克,年轻时曾在黎巴嫩就读数学系,由于这段经历,使她有着扎实的数学功底,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数学模型去解决和修正建筑设计上的问题。后来,扎哈的父母为了成就女儿的建筑天赋,举家搬迁到英国伦敦,在那里,扎哈进入了著名的建筑学府——建筑联盟学院学习。随后的道路和许多知名建筑家类似,毕业后进入一家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积累了经验后自己创立工作室,参与全球的设计比稿。脱颖而出后逐渐为业内所熟知,再加上得到了一些前辈们的慧眼识珠,扎哈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了当时建筑界响当当的人物。诚然,建筑师的成功需要凭借自身的天才,但后天的不懈努力同样重要。扎哈作为一名阿拉伯裔的女性,本就处于弱势地位,要想在白人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建筑界打出一片天地,她付出的努力比常人多得多。她终生未婚,并将工作视为一生的事业。如今斯人虽已逝,但她的伟大作品时刻提醒着我们她的存在,并将永远延续。
我在年的夏天曾前往阿塞拜疆旅行。对中国人来说,阿塞拜疆在当时,或者说即使是现在,也不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旅行目的地。不过,对我而言,能在冷门的地方发掘新奇的体验,不失为旅行的乐趣之一。
在首都巴库便有这么一座扎哈设计的建筑,可以说,我对它一见钟情。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建成于年,整个建筑包括一个博物馆、一个图书馆和一个可容纳人的会议中心,是巴库的新地标。
出行之前虽然有做过攻略,将其列为必打卡的景点之一,但当你真的亲临此境,仍然会被它充满未来主义的建筑风格所震撼。我纯粹是个建筑方面的门外汉,所以没法向大家传达精确无误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只能将自己的所见所想一一道来
。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整个建筑占地面积很大,仿佛一艘来自未来的宇宙飞船。拔地而起的曲面尖顶,似乎是在与外太空进行着持久的对话。我从没见过如此优美的线条,大概也只有敦煌的飞天才能让我同等的激动吧。这些曲线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累赘或停顿,巧妙地将内部空间分割;对外,它们散发出些许的女性柔软的特质,我想这与扎哈身为女性建筑家的特性密不可分。
这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水”的概念。我们的先贤们大都推崇“水”,不论孔孟还是老庄,都把“水”作为“上善”,其源远流长,滋养万物的特质,是所有道德标准所追求的理想品格。不过,我并不是要讨论“水”的“上善”,我更希望把“水”的软弱的一面充分挖掘,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对应的刚强,掌握为人处世的东方哲学。
“以柔克刚”
只要是中国人,绝对在很小的时候便对这四字箴言耳熟能详,不过,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你越是熟悉什么,你反而会本能地远离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将这四个字切身运用的寥寥无几。
举个例子,当你与某人因为某事争的面红耳赤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示弱,让对方逐渐冷静下来,因为你和一个情绪非常激动,缺乏理智的人争论,是不会得到任何结果的。相反,你示弱了,对方的情绪也会随之平稳,他会理性地去思考你的观点,说不定无需你多言,他会自发地体会你的难处,主动言和,互相妥协。这就是“以柔克刚”的艺术,“四两拨千斤”的体现。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文化思潮一波又一波地侵袭着我们的思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习惯。诚然,西方文化有其优势,但一味地仿效追随,摒弃我们传统的优秀的处事哲学,是绝对不可取的,一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也是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文化复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此外,小到家庭维系,大到公司管理和社会治理,“以柔克刚”的理念都值得学习和推广。夫妻和情侣之间的矛盾是不是曾因为双方互不相让而使情况恶化,最终导致了离婚和分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和诉求不同,你争我抢,最后双方各打五十大板,没有一方是获利的,通常会让其他部门坐收渔利;若放置到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也一样,一定要倾听民意,宜疏不宜堵,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平衡,使得民众与政府一条心。
柔软不代表没力量,示弱不意味着失败,妥协更不能被视作退缩。当你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不再拘泥于过程,而是将目光放在结果上,你会变得释怀,从而理解“以柔克刚”的真正内涵。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最后再上几张扎哈女魔头在国内的建筑案例。(银河Soho,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广州大剧院)
菲利普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