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交通 >> 经典名方中泽泻的本草考证
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05-18
经典名方中泽泻的本草考证
王艺涵1,赵佳琛1,翁倩倩1,2,金艳1,张卫3,彭华胜1,蔡秋杰4,李兵5,杨洪军6,张华敏3,詹志来1通讯作者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2.江西中医药大学院士工作站,南昌;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6.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泽泻为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常用中药,临床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以下简称《目录》)中,包含泽泻的药方有7首,见表1。除藿朴夏苓汤原方记载为建泽泻外,其余处方均载为泽泻。现代学者对古代药用泽泻的基原进行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吴启南等和梅庭芳等认为古代所用泽泻基原为泽泻属植物东方泽泻A.orientale。刘珊珊等考证认为古代药用泽泻原植物特征与今泽泻A.plantago-aquatica及东方泽泻A.orientale相符。李丽霞等则认为古代泽泻药材存在一药多源的情况,来源包括5种为泽泻属植物和1种非泽泻属植物。古代泽泻药材基原与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规定不完全相符,当代药用泽泻来源亦不限于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品种,王立新对泽泻进行生药学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所用泽泻基原为东方泽泻A.orientale;而广西所产者基原为窄叶泽泻A.canaliculatum。刘珊珊等对3个泽泻主产区样品进行DNA条形码分析,认为福建所产泽泻药材基原为东方泽泻A.orientale;四川、广西泽泻药材基原为泽泻A.plantago-aquatica。吴水生等从植物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认为建产泽泻与川产泽泻的基原分别为东方泽泻及泽泻。可见泽泻药材来源存在混乱的现象,故需对古今泽泻药材的正品基原进行考证;亦有学者对泽泻药材的道地性进行过考证,蔡沓栗等提出今道地药材建泽泻的产区与古代泽泻产地福建建瓯和建阳大致相同。黄坚航等对建泽泻的来源进行历史追溯,认为建瓯泽泻是当地由野生转变为家种的道地药材。经典名方藿朴夏苓汤中泽泻药材的处方名为建泽泻,其内涵是否等同于今道地药材建泽泻,现代开发时所用药材基原是否应遵循原著记载品种,这些问题有待研究。已有文献对泽泻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但未充分与资源现状、实际生产等问题相结合,缺乏对经典名方开发的指导意义。除基原及道地产区外,加工及炮制方式亦是经典名方开发的关键因素,但此类文献较少。故本文将对历代本草医书等文献中泽泻药材的相关记载进行系统梳理,厘清其主流基原变迁的历史脉络,确定经典名方中所用泽泻药材的准确基原,同时对泽泻道地产区发展、采收加工炮制方式变迁等关键信息进行考证,为经典名方的现代开发提供依据。
1释名《诗经》中最早记载:“彼汾一曲,言采其藚。”陆玑《诗疏》注解为:“藚,今泽泻也。”《说文解字》:“藚,水舄也。”《嘉祐本草》:“按《尔雅》云:蕍,蕮。《疏》云:蕍,一名藛,即药草泽泻也。”则“藚、蕍”为泽泻早期的名称。东汉《神农本草经》以泽泻为正名,又记载其“一名水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名医别录》中记载其一名“及泻”。《救荒本草》中记载其“俗名水莕菜”;《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其名称有“水泻、及泻、芸芋、鹄泻、蕍、蕮”;《典术》又名“泽芝”,《和汉药考》又名“牛舌菜”。
历代本草以“泽泻”为正名,其异名有多种含义。“水莕菜”“水泻”“鹄泻”等异名由生境得来,因泽泻生长在水边及浅水中,“鹄”为水鸟,“鹄泻”之异名或由此得来;“牛舌菜”“芒芋”“芸芋”等异名由形态特征得来,因其叶似牛舌,根圆如芋;“禹孙”“泽泻”“泽之”等由其功效得来,泽泻有泻水之功,《本草纲目》曰:“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禹能治水,故曰禹孙。”《药品化义》曰:“此能引肺气从上顺下,如雨露之膏泽,故名泽泻。”《侣山堂类辩》:“《易》曰:山泽通气。能行在下之水,随泽气而上升,复使在上之水随气通调而下泻,故名泽泻。”《本经》《典术》中均记载泽泻轻身,有养生之功,故又名“泽之”。
2基原考证泽泻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文中记载了其性味功效,但未对泽泻的原植物形态做出描述。《名医别录》:“咸,无毒。补虚损五劳,除五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膲停水。扁鹊云:多服病人眼。生汝南池泽。”记载泽泻的叶及子实均可入药,具有不同的功效。汝南今隶属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现有东方泽泻A.orientale分布。
三国时期陆玑对《毛诗》的注疏中记载了当时泽泻的形态:“藚,今泽泻也,其叶如车前草大,其味亦相似。”车前Plantagoasiatica叶形宽卵形至宽椭圆形,先端钝圆至急尖,边缘波状、全缘或中部以下有锯齿、牙齿或裂齿,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泽泻属植物泽泻A.plantago-aquatica、东方泽泻A.orientale与之叶形相近。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对泽泻的形态、品质和生长环境作了记载:“汝南郡属豫州。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汉中、南郑、青弋,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为好。此物易朽蛀,常须密藏之。叶狭长,丛生诸浅水中。”汉中在今陕西省南部,南郑今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青弋在今安徽南陵县一带。《中国植物志》记载陕西分布有泽泻A.plantago-aquatica、东方泽泻A.orientale、草泽泻A.gramineum,安徽省分布有窄叶泽泻A.canaliculatum.、东方泽泻A.orientale。结合陶弘景所处地区及其描述植物形态特征,这种狭长叶形的泽泻与今泽泻属窄叶泽泻A.canaliculatum最为接近,然而陶弘景认为就近所产的泽泻品质不佳,不如汉中等地所产者品质好。唐代《新修本草》:“今汝南不复采用。惟以泾州,华州者为善也。”泾州为今甘肃泾川,泾水中游一带,华州为今陕西华阴、渭南市一带。唐代河南已不再产出泽泻,可能为生长环境不再适宜、资源减少或品质优选等原因。《中国植物志》记载该地区现有泽泻A.plantago-aquatica、东方泽泻A.orientale、草泽泻A.gramineum分布。
北宋《本草图经》中对泽泻植物的形态描述更为详细:“泽泻,生汝南池泽,今山东、河、陕、江、淮亦有之,以汉中者为佳。春生苗,多在浅水中,叶似牛舌草,独茎而长。秋时开白花,作丛似谷精草。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干。今人秋末采,曝干用。此物极易朽蠹,常须密藏之。汉中出者,形大而长,尾间有两歧最佳。”《本草图经》所附药图见图1(A~C),其中邢州泽泻块茎分歧,叶丛生,叶片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轮伞花序,花葶1支,从叶丛中出,花被片5枚,圆形花瓣,大小一致。除花被片数外,其他特征均与今泽泻属植物泽泻A.plantago-aquatica、东方泽泻A.orientale相近。泽泻图中可见该植物块茎分为4块,倒纺锤形,生有须根;叶丛生,叶片阔卵圆形,先端钝尖,叶脉5;圆锥花序,花葶分枝,花梗上着生花蕾或球状果实,与泽泻属植物形态特征相近。齐州泽泻形态则与今泽泻属植物不符。现代栽培泽泻类植物的块茎多不分歧,与《本草图经》及后世本草文献附图中块茎分歧或分为多块的泽泻性状不完全相符,这一现象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为野生所致。
明代《救荒本草》对泽泻形态的描述为:“丛生苗叶,其叶似牛舌草叶,纹脉竖直,叶丛中间撺葶对分,茎叉,茎有线楞,梢间开三瓣小白花,结实小青细。子味甘,叶味微咸,俱无毒。”根据其文字描述及所附药图可见其叶丛生,长卵圆形,先端钝尖,叶脉5,叶柄较长;花葶直立,花序多轮分枝,圆锥花序,圆球形果实结于花梗上,见图1(D)。内轮被片白色,三枚。该形态与泽泻属植物泽泻A.plantago-aquatica、东方泽泻A.orientale相符,因花果较小,与后者更为接近。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中泽泻原植物药图临摹《本草图经》并加以修改,见图1(E~G)。邢州泽泻图中植物改为块状茎且分为2块,表面生有须根;邢州泽泻图和泽泻图中植物的叶片边缘均显波浪状,且花被片为白色,与泽泻属植物性状特征更加相符。齐州泽泻图中植物茎被改为块茎,与泽泻属植物接近,然地上部分的形态仍相差较远。《本草品汇精要》:“图经曰:汝南池泽、山东、河、陕、江淮、南郑、邵武、青代亦有之。道地:泾州、华州、汉中者佳。”此时泽泻的产区在《本草图经》的记载基础上增加了邵武,今属福建省南平市。
明代《药性粗评》在前代本草基础上补充泽泻块茎的形状:“其根如小芋”。明代《本草纲目》对泽泻原植物的形态描述引自《本草图经》,其所附药图见图1(H),可见泽泻块茎分叉,生有须根;叶丛生,叶片长卵圆形,花葶直立,花被片5,花梗着生球状花蕾或果实。与泽泻属植物泽泻A.plantago-aquatica、东方泽泻A.orientale性状接近。此外,《本草纲目》对于前朝《本草经集注》《本草图经》等文献中记载的泽泻久服轻身的说法提出正误:“《神农》书列泽泻于上品,复云久服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典术》云:泽泻久服,令人身轻,日行五百里,走水上。一名泽芝。陶、苏皆以为信然。愚窃疑之。泽泻行水泻肾,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谬可知。”此与《名医别录》转引的扁鹊关于泽泻副作用“多服,病人眼”的记载一致。现代研究已报道长期服用泽泻可能造成肝肾毒性,验证了李时珍的观点。明代《本草原始》对泽泻生药性状的描述为:“根作块,色黄白,痕中有须毛。”并提及一种伪品:“有一种形象三稜,体稍轻,山人每呼为水泽泻,市多以此乱真,用者宜审。”《本草原始》附有泽泻生药图,见图1(I),可见块茎表面有环状痕,且存在须根残基,与今泽泻药材的性状一致。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抚州志》:临川产泽泻,其根圆白如小蒜。”临川隶属今江西省抚州市,为今泽泻的主要产区之一。其附图与泽泻A.plantago-aquatica、东方泽泻A.orientale性状接近,见图1(J)。
年伊藤圭介编译的《泰西本草名疏》为日本最早的近代分类学书籍,中记载泽泻学名为“AlismaflavaLinn.”,与今所用学名不同,而为《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的黄花蔺Limnocharisflava之异名,可能为前人鉴定有误。年,SMITH编著的《中国本草学贡献》中,泽泻的拉丁名为A.plantago,该学名由林奈于年创立,与今泽泻学名相同。且书中对泽泻“球状或卵球形多年生肉质根状茎,淡黄色,粉白色,味微苦,常被虫蛀。新鲜的根茎有点辛辣”的特征及“滋补,退热,利尿,关节炎,健胃,收敛”等功效的记载,与今之泽泻药材性状完全相符。年出版的《新订草木图说》记载了泽泻科的2种植物,分别为泽泻(A.plantago)及水泽泻(A.lanceolata)。《中国植物志》未收载“水泽泻”及其拉丁名,而《四川常用中草药》中记载“水泽泻”为中药材大箭的别名,其基原为窄叶泽泻A.canaliculatum。
—年,牧野富太郎等对《新订草木图说》进行增补,著成《增订草木图说》,对前者收载的泽泻进行了附图及文字描述。其于泽泻(A.plantagoaquaticavar.porviflorum)条下记载:“(泽泻有)阔叶与狭叶二种,阔叶者(即本条),本草启蒙(本草蒙筌)所谓仙台产;狭叶者(即次条品)近道产,即为水泽泻??草小叶最圆,花实亦小??茎高二三尺,每节数枝,每枝又数桠,每桠数梗出,每头一花,开三圆瓣,白色淡紫晕??叶生长柄,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心脏形,花穗(花葶)高出叶丛。”于水泽泻(A.plantagoaquaticavar.angustifolium)条下记载:“叶狭长,根差小,花实一般。”书中附有泽泻及水泽泻原植物图,见图2(A~B)。泽泻原植物叶片卵圆形,叶柄长,水泽泻则为长卵圆形,叶片较窄,二者均开三瓣白色小花,均符合泽泻属植物特征。牧野增订的2种拉丁名与《中国植物志》中泽泻的正名接近,然而《中国植物志》收载泽泻名为A.plantagoaquatica,未收载这2个变种名称。
年刊行的岩崎常正所著的《本草图谱》中附有3种不同来源的泽泻植物图,见图2(C~E),明显均为泽泻属植物。年白井光太郎等对其进行考订,认为该3种植物拉丁名分别为A.plantagoaquaticavar.porviflorum,A.plantagoaquaticavar.angustifolium及Caldesiaparnassifolia。前2种与《增订草木图说》一致,C.parnassifolia则与《中国植物志》收载的泽薹草正名一致,为泽泻科泽薹草属植物。年《植物学大辞典》中对泽泻的记载为“泽泻科,泽泻属。生于水泽中。宿根。草本。叶呈匙形。叶柄长,与车前相似而较大,丛生。夏日自叶间抽出花茎。高二三尺,每节即分三枝,更分歧而着花。花冠三瓣,白色??以此学名作,见《本草原始》。日本一名。”年《中药浅说》记载泽泻“自生于池沼与水泽,为属泽泻科泽泻(A.plantagoaquaticavar.angustifolium)之根。其形状略为球圆形,外部呈黄褐色,平滑。下面存须根,横断面为淡褐白色,而为粉质状,味咸,生根苛烈。”同年译著的《中国北部之药草》中记载泽泻“此药为Alisma之块根,中国用者恒将外皮剥去而干裂之。朝鲜货不剥外皮,因其顶芽切除,故多呈圆锥形。朝鲜药肆称中国运来者曰唐泽泻,称该地产者曰常泽泻,以资区别。”
年丁福保对《和汉药考》进行翻译,著《新本草纲目后编》,其中记载泽泻有“泽泻SagittariasagittifoliaL.”及水泽泻“AlismaplantagoL.”2种,后者供药用??水泽泻为生于水泽池沼之宿根草,叶丛生,作匙形,似车前叶而大,有叶柄,夏末抽花茎,高三四尺,每节分三枝,每枝复三分,开三瓣白色小花,后结球圆形瘦果。该书中所载“水泽泻”的学名与《中国植物志》中泽泻A.plantago-aquatica正名一致,而所载“泽泻”的学名为《中国植物志》收录泽泻科慈姑属欧洲慈姑S.sagittifolia。年《中国药学大辞典》中记载泽泻的处方用名为“福泽泻”“泽泻炭”。表明当时泽泻药材主要产区为福建,且存在制炭的炮制方式。其所载拉丁名为A.plantago,即泽泻属泽泻。对其植物形态描述引自《和汉药考》。《中国药物标本图影》附有泽泻标本彩图,见图2(F)。可见块茎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淡黄色至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和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瘤状芽痕。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与泽泻药材性状相符。其叶为披针形,叶脉5,叶片特征与窄叶泽泻A.canaliculatum相近。近代国内生药学受到日本的影响较深,部分文献被一些学者引入国内作为重要参考,实际应用情况也基本接近,通过大量近代本草文献可得出,这一时期多种泽泻属植物同时入药。
年《中药志》中将泽泻的拉丁名修改为“A.plantagoaquaticaL.var.orientaleSam.(A.orientaleJuzep,)”(《中国植物志》将A.orientale作为正名,而将A.plantagoaquaticavar.orientale异名处理,年版《中国药典》采纳A.orientale)。并记载当时“商品中主要有川泽泻(产四川)及建泽泻(产福建)二种,但原植物为一种,药用者大都为栽培品。”其性状描述与前代文献相似,附图亦可看出符合泽泻属植物特征,见图2(G)。《中国道地药材》记载泽泻别名为“建泽泻”,原植物为东方泽泻A.orientale,并记载其“至今仍以福建所产为优??分布于全国各省区,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中华本草》记载泽泻药材的基原为“泽泻Alismaorientale(Sam.)Juz.”。同时记载了草泽泻与大箭2种泽泻科来源的药材。草泽泻基原为泽泻属草泽泻A.gramineum,以块茎入药,有利水渗湿,泻热通淋之功效。大箭基原为窄叶泽泻A.canaliculatum,以全草入药,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我国历版《中国药典》中,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泽泻基原为泽泻属泽泻A.plantago-aquatica外,—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泽泻的正品基原为A.orientale(《中国药典》中文名称为泽泻),版《中国药典》规定泽泻的正品基原为泽泻A.plantago-aquatica与东方泽泻A.orientale。
综上所述,古代泽泻药材主流基原为泽泻A.plantago-aquatica及东方泽泻A.orientale,窄叶泽泻A.canaliculatum与草泽泻A.gramineum的块茎少数情况下也可作为泽泻药材的来源。除泽泻属植物外,其他属植物有时也作泽泻药材的来源使用,说明泽泻在古代存在药用品种混乱的现象。
3道地性和品质评价《名医别录》中最早记载泽泻“生汝南池泽”,汝南今隶属于河南省驻马店市。南北朝《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当时泽泻“惟用汉中、南郑、青弋,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为好”,汉中在今陕西省南部,南郑今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青弋在今安徽南陵县一带,此时泽泻的道地产区已迁移。陶弘景又提出其品质以“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者为好。根据已有文献考察,公元六世纪时,黄河中下游段的河南地区古湖泽数量众多。唐宋之后,因黄河决口泛滥,大量泥沙填塞湖区,使湖泽淤没。文献记载泽泻生“池泽”,环境的改变或为其产区转移的原因,除此外可能还有资源减少或品质优选等原因。
唐代《新修本草》:“惟以泾州、华州者为善也。”泾州为今甘肃泾川,泾水中游一带,华州为今陕西渭南市一带,说明唐代泽泻药材的优质产区在陕西、甘肃地区。《本草图经》:“今山东、河、陕、江、淮亦有之,以汉中者为佳。”可见宋代泽泻分布地区进一步扩大,但仍以陕西为主要道地产区。《本草品汇精要》:“泾州、华州、汉中者佳。”《本草蒙筌》《本草原始》等均记载泽泻以汉中所出者为最佳。李丽霞等则认为汉中为药材集散地,并无泽泻的大规模产区,汉中泽泻实际产于四川,其观点有待考究。
明代泽泻产区扩展到福建。明代早期本草著作《本草品汇精要》收载泽泻当时的产区中增加了邵武,今属福建省南平市,但当时尚未成为道地产区。《本草汇言》《本草乘雅半偈》等本草亦记载了闽地产泽泻,闽即福建地区。清代时福建发展为泽泻道地产区,《医林纂要探源》记载:“出晋地,建宁亦出。”《罗氏会约医镜》:“建产者佳。”《闽产异录》记载泽泻:“产建宁府丛生湿圃中??药称建泽泻,以建安瓯宁者为道地。”建宁府在今福建省北部,建安、欧宁即今建瓯。《建瓯县志》中亦记载泽泻为当地“上贡之品”。建泽泻之名由此得来。
民国时期泽泻主产区增加了江西及四川,《药物出产辨》中记载:“产福建省建宁府为上,其次江西省,四川省均有出产。但甜味以四川为浓厚。市上所用者,以福建为多。”历代本草文献对泽泻药材的道地性及品质评价见表2。
综上分析,泽泻始产于河南,后河南不复产,陕西汉中成为优质产区;宋代后泽泻产地向华东、华南地区扩大,但认为江淮所产的泽泻药材质量不及汉中所出者;闽产泽泻自明代出现,清代时福建建瓯成为泽泻道地产区,与今泽泻的道地产区相同;民国文献记载中增加了四川及江西2个产区。考证古代本草中对泽泻的图文记载,无法分辨其所载品种为泽泻A.plantago-aquatica还是东方泽泻A.orientale,至今2种泽泻属植物均入药。目前2种主流商品为福建和临近江西等地所产的建泽泻和四川产的川泽泻。近现代学者从植物分类学和分子生药学等角度,细致深入地对药材商品的基原进行了比较。吴水生等从植物外观、块茎形状、HPLC指纹图谱、分子生药学DNA序列等方面阐述了建泽泻和川泽泻二者存在的明显区别,最后得出它们分别为来源于不同种植物的结论。其对比如表3所示。陈菁瑛等对不同来源的种质进行引种栽培的基础上,观察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与植株特征及其品质,通过对建泽泻和川泽泻营养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含量、生长发育特征、叶片状况等比较进行比较,也得出了与吴水生等相同的结论。
因福建从明代起为泽泻的道地产区,遂将东方泽泻A.orientale收录为正品。但四川逐渐变为泽泻的最大产区,福建和江西仍是主产区,或因经济转型等诸多原因,种植规模在不断缩小。品质评价方面,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最早提出以“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为好”,该观点为《本草图经》《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蒙筌》等历代本草所认同,尾间分歧可能为野生品的性状特征,现代栽培品则呈圆个型。清代《本草从新》:“新鲜不蛀,色白者佳。”年版《中国药典》:“以个大、质坚、色黄白、粉性大者为佳。个小、皮较糙、破开现焦黄色者质次。”年版《中国药典》:“以个大、质坚、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
4采收加工炮制《名医别录》记载泽泻“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干”,后代大部分本草多记载于秋末采根,如《本草图经》《本草汇言》《本草述钩元》等。若以叶入药,则在夏季五六月份采摘,采后阴干。《中国道地药材》记载于“冬季叶子枯萎时,采挖块茎”;《中华本草》:“于移栽当年12月下旬,大部分叶片枯黄时收获,挖出块茎。”历版《中国药典》均记载为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与古代所载秋末的时期相接近。
净制方面,历版本草及方书多记载泽泻须进行水洗,去苗叶、须根及粗皮的加工。宋代《普济方》记载泽泻须“去苗叶”;《伤寒总病论》记载“去苗”;《普济方》《活幼心书》《医宗必读》《颐生微论》《本草从新》等历代本草方书中均有“去皮”的相关记载。现代《中国道地药材》《中华本草》等本草学文献及历版《中国药典》中也记载泽泻需进行“去粗皮”加工。《本草品汇精要》《本草原始》《本草述》等本草文献中均有“去毛”的相关记载,即除去须根,以为现代泽泻加工的需要。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提出泽泻凡使应“细锉”,后历代本草中均有“锉”相关的记载。如《药性粗评》:“临用剉”;《本草原始》:“细剉”;《本草乘雅半偈》:“剉极细”;《本草述》《本草述钩元》等均记载为“细剉”。一些方书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普济方》中也有“锉”的加工方式记载。可能因泽泻质地致密,剉细成粉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关于切制,宋代方书中有泽泻切作块的相关记载,如《朱氏集验方》:“水洗,切作块。”《普济方》中记载“截块”“切成块子”。或因块状饮片在进一步炮制时易受热不均,故后期出现切片的加工。如明代《医宗粹言》:“热水浸半时切片”;清代《奇效良方》中记载“切作片”。《中华本草》记载泽泻的加工方式为:“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浸泡,润透,切厚片,干燥。”历版《中国药典》除年版与年版记载为“切片”外,——年版《中国药典》记载泽泻均为“切厚片”。除锉与切制外,泽泻尚有捣碎、捣罗为散、研末等加工方式。如《本草图经》记载“捣,筛取末”;《普济方》记载“研为末”“细末”;《伤寒证治准绳》《本草述》等记载为“捣碎”。
关于关于炒、焙及蒸制,炒法始见于宋代,《洪氏集验方》记载为“微炒”,《普济方》中也有泽泻“炒”的相关记载。明代《先醒斋广笔记》中记载“切片炒”,《医宗必读》记载“去毛炒”;清代多数本草记载了泽泻“盐水炒”的炮制方法。焙法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普济方》等诸方书文献中,明清时期亦有记载,如《医宗必读》《颐生微论》记载“去皮,酒润焙”,《本草述》《本草述钩元》记载为“米泔浸,去毛,蒸,或捣碎,焙。”蒸法始见于宋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记载为“酒浸一宿略蒸”,《普济方》记载为“截块再蒸”“略蒸”等。明清时期如《本草述》《本草述钩元》《医宗金鉴》等中亦有泽泻蒸制的相关记载。
辅料方面,酒与盐为泽泻炮制的两大辅料。酒制相关记载最早可见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细剉,酒浸一宿,漉出,曝干,任用也。”宋代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中记载了泽泻以酒浸后炙或焙干、酒蒸等炮制方式。明代诸本草文献多引用《雷公炮炙论》的炮制方式,以酒浸后暴干。清代酒炒的记载增多,如《冯氏锦囊秘录》:“八味温补药中宜盐酒拌炒用。”《本经逢原》:“利小便生用,入补剂盐酒炒。”《得配本草》:“健脾,生用或酒炒用。”
盐制发展则较晚,明代始出现相关记载,《本草汇言》记载泽泻“盐水炒”,清代盐制法发展起来,诸多本草均有记载。如《本草备要》:“盐水拌”,《本经逢原》:“入补剂盐酒炒。”《本草从新》:“去皮,盐水拌或酒浸。”《本草求真》:“盐水炒。”清代炮制理论发展,医药学家认为盐因咸味沉降,可入肾滋阴,增强泽泻的泻水功效。《冯氏锦囊秘录》:“脾胃利水药中宜生用,滋阴利水药中宜盐水拌炒用,八味温补药中宜盐酒拌炒用。”《得配本草》:“健脾,生用或酒炒用。滋阴利水,盐水炒。”个别医学家反对该观点,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能行在下之水而使之上也。此物形圆,一茎直上,无下行之性,故其功效如此。今人以盐水拌炒,则反掣其肘矣。”陈修园认为泽泻起上行之功,盐味咸沉降,反而削弱其功效。但绝大部分医药学家均认可盐制的作用,并延续至今形成“盐泽泻”的炮制工艺。
历版《中国药典》及各地方炮制规范中均载有泽泻片和盐泽泻2种炮制规格,除此外,陕西、河南、湖南、湖北、四川、江苏、浙江等地方炮规中尚载有“麸炒泽泻”的炮制规格;贵州、江西、云南、辽宁等地方炮规中尚载有“盐麸炒泽泻”的炮制规格,个别地方炮规如《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年版)》载有“土泽泻”炮制规格,即以土炒法炮制。《中华本草》中收载有“泽泻”“盐炒泽泻”“麸炒泽泻”“盐麸炒泽泻”“酒泽泻”“焦泽泻”“土炒泽泻”几种炮制品规格。
综上可见,酒制贯穿了泽泻的古代炮制历史,当代多数标准及规范中已不再收录酒泽泻的炮制规格,可能为简化加工,降低成本,便于控制等缘故。盐泽泻虽为现代常用,但发展时期较晚,清代才成为泽泻炮制主流方式之一。按古代文献记载,泽泻生用泻水健脾,盐炒滋阴。亦有现代研究表明泽泻生品及其他炒制品具有利水功效,而盐制品无,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与《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建议经典名方中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泽泻药材以生品入药,注明炮制要求的处方根据方义选择盐制、酒制等炮制品入药。泽泻历代炮制方式见表4。
5小结综上,古代泽泻药材的主流基原为泽泻属泽泻A.plantago-aquatica与东方泽泻A.orientale2种,同属植物窄叶泽泻A.canaliculatum与草泽泻A.gramineum在部分文献记载中也可作为泽泻的药材来源。泽泻最初产于河南,南北朝主产区向陕西迁移,直至明代陕西汉中为历代本草文献记载的泽泻道地产区。明代泽泻产区扩展至福建,清代道地产区中心移至福建建瓯,并延续至今。因福建为道地产区,该地所产的主流品种东方泽泻A.orientale成为—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正品基原。明代起四川、江西也成为泽泻的优质产区,且近年来福建、江西泽泻产量下降,四川已成为泽泻主产区,川产主流品种为泽泻A.plantago-aquatica,考证历代本草该种同样为古代药用泽泻的主流基原。
建议经典名方中的泽泻药材来源采用福建、江西所产的东方泽泻A.orientale或川产泽泻A.plantago-aquatica的干燥块茎。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与《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建议经典名方中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泽泻药材以生品入药,注明炮制要求的处方根据方义选择盐制、酒制等炮制品入药。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05-18。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曦光。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jt/2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