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交通 >> 战争史感慨吧,惊叹吧历史上最大的胜利第
本书不是著名的威廉·夏伊勒的名著,而是一部纳粹德国二战重大战役史,兴也一战!亡也一战!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军迷最爱:地图!地图!地图!所有重大战役的地图和作战形势战场态势图!军迷最明白:每到关键时刻,指挥官大手一挥:拿地图来!
本书作者是著名军校的专业教授和多部专业战史作者,绝非电视上胡说之人。
本书所用地图和作战态势示意图,全部引自《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中,所有图录均通过国家测绘局确认和批准在书中使用。
福利:
转发本文到朋友圈,并截图到后台,同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可获得高清大图3张。
今日高清图:
勇士轰炸机
战斧导结弹
铁拳30
战争狂人阿道夫·希特勒对于进攻苏联蓄谋已久。早在年8月闪击波兰的前夕,他就曾指出:“我已经把最精锐的部队派往东方。波兰作为一个国家已经灭亡,他们将和德国人共处……苏联的命运也将如出一辙。”▲年6月22日凌晨,德国3个集团军群对苏联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北方集团军群进攻方向是波罗的海国家和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将横扫乌克兰境内广阔的平原,中央集团军群则像一把利剑一样直指苏联的心脏——莫斯科。
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了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入侵行动——“巴巴罗萨”行动。从波罗的海到罗马尼亚的漫长战线上,以德国为首的万轴心国军队潮水般地越过苏联边境。一时之间,苏联举国上下被这场出其不意的猛烈进攻惊呆了。最初,斯大林一直竭尽全力地避免给德国人创造任何入侵的借口,以便争取时间恢复和重组红军部队。看到希特勒如此快速地撕毁苏德之间的和平条约,一向刚愎自用的斯大林实在难以置信,因为直到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当天夜间,苏联方面仍然在源源不断地向德国输送各种战略物资。早在入侵之前的数个月里,纳粹德国空军的飞机就一直不停地从苏联空军基地的上空飞越,掌握了大量的军事情报。随着进攻的开始,他们在短短数天之内就将苏联空军摧毁殆尽,取得了20世纪战争史上最为出色的战果。当时,由于苏联空军正在进行扩建,许多飞行团将他们的大批飞机停放在跑道上,这些挤在一起的飞机为敌人的进攻创造了最便利的条件,德军往往只需一枚炸弹就可以摧毁一个中队的飞机。退而言之,即使苏军来得及升空作战,也没有可以和德军的“梅塞施米特”Bf战斗机相抗衡的飞行技术和飞机。因此,许多德军飞行员在此期间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辉煌战绩,成为大名鼎鼎的王牌杀手。中央集团军群在贵族出身的陆军元帅费多尔·冯·博克的指挥下,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由2个步兵集团军和2个装甲集群组成。其中,2个装甲集群实质上是2个坦克集团军,指挥官分别是霍斯和古德里安将军。就是这几支集团军将重蹈年前拿破仑军队兵败莫斯科的历史覆辙,其指挥官们的拙劣表现甚至令拿破仑相形见绌。然而,在战争爆发之初,他们一个个却雄心勃勃,妄图在8个星期之内推进到莫斯科,并在进军途中歼灭苏联军队。在这方面,他们深受希特勒的蛊惑,后者胸有成竹地告诉他们:“不出3个月,我们就可以看到苏联的崩溃,那样的场面将史无前例。我们只需要在前门上踢上一脚,苏联这座破房子就会应声坍塌下来。”对于手下指挥着4个装甲师的装甲集群司令官海因茨·古德里安而言,这段日子是他的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他和霍斯两人指挥着整个作战行动中最精锐、最重要的装甲部队,因此,极有可能取得那个世纪(20世纪)乃至整个历史上最激动人心、最辉煌的军事胜利。而最初阶段的战事进展也似乎验证了这种预测。古德里安的第一项任务是指挥他的装甲部队渡过布格河(苏波界河),从两翼进攻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要塞,而后直逼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届时,他将从南翼进攻这座城市,与从北翼发起进攻的霍斯的部队会合,形成合围夹击之势。通过这种方式,将把苏军部队分割包围在一个巨大的“锅炉”内,一旦苏军的补给消耗干净,除了投降他们将别无他法。至6月24日,就在进攻发起后的第60个小时,第17装甲师已经行进千米进入了斯洛尼姆,距离第一个目标仅剩下一半的路程。3天后的6月27日下午,第17装甲师的先头部队进入明斯克,与霍斯的第3装甲集群先头部队会合,后者在过去5天内行程达到千米。▲充当德军先头部队的是第29装甲师。德国国防军充分发挥了装甲部队的机动能力,在穿越一望无际的俄罗斯草原之前,将数量惊人的红军部队分割包围。
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4个“口袋”,分别是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要塞、比亚利斯托克地区、沃尔科夫斯克和诺沃格鲁多克至明斯克之间,里面是被包围的苏联红军。但是,与一年前法国军队溃败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这些被包围的红军没有流露出任何放下武器投降的意图。在此情况下,德国第4和第9集团军给步兵部队下令,首先死死牵制住这些敌人,而后再逐个歼灭。▲德军用火焰喷射器焚烧一个苏军掩体的入口。照片中的这种静态防御阵地很快便被德军装甲部队切断,接下来被随后赶到的步兵部队逐个清除。
然而,德军却遭遇了一个难题,艰难跋涉的步兵部队被装甲部队远远地甩到了后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巴巴罗萨”行动地图上标出的道路,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些车辙而已,而且很快又变成了小腿深的泥浆,很难在这样的道路上达到每小时5千米的行进速度。此外,另一个问题就是后勤补给。在50多万辆卡车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年从法国战场上缴获的,原计划用来向前线运送补给和人员。但是,其中的许多车辆无法在地形崎岖的地带进行载重运输,零部件也很缺乏。更加糟糕的是,由于这些车辆几乎走遍了半个欧洲,它们的有效行车里程数差不多也用到头了。这时德军内部发生了严重分歧。古德里安和霍斯坚持认为,行进速度将在这场战役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装甲部队必须继续快速推进,朝着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进军。但是,上级指挥官们并不同意他们的看法。7月1日,这两位装甲部队指挥官公然违抗命令,下令所属部队向着下一道障碍——别列津纳河冲去。在此情况下,古德里安和霍斯二人的顶头上司冯·克鲁格将军向他们发出严重警告,威胁说将把他们送上军事法庭。就在同一天,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第一次遇上了苏联的T-34型坦克。当时,一辆T-34坦克拦住了他们的推进步伐,双方对峙时间竟达3小时之久,并且德军有5辆3型坦克被击毁。最终,德军用一门88毫米口径的高射炮从背后进行攻击,才总算是清除了这个庞然大物。让德国人感到幸运的是,接下来没有再碰上T-34型坦克。▲一辆苏军KV-1型坦克正在拉脱维亚的森林中熊熊燃烧。在战场上遭遇到像T-34型和KV-1型这样的坦克,让德国国防军在恼火之余又非常震惊,因为这种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非常出众,能够轻而易举地将标准的3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弹弹出去。当时,只有50毫米以上口径的重型炮弹能够摧毁它们。
向前推进7月3日,德军下达了下一阶段的行动命令。古德里安从位于别列津纳河的桥头堡阵地上派出第18装甲师,向第聂伯河进发,于7月5日抵达目的地。在那里,第18装甲师击退了苏军的一次反击,并且一直等到装甲集群的所有3个师沿着河岸连成一片为止。这个阵地非常不安全,两翼全部暴露给苏军。与此同时,后勤补给正变得越来越脆弱,担任支援任务的步兵部队还远远落在后方,起码需要2周时间才能赶到这里。看到这种情况,克鲁格几乎暴跳如雷,下令严禁装甲部队再向前推进半步。然而,就在德军装甲部队一天天地等待着步兵到来的同时,苏军防线正变得越来越坚固。倘若继续等待下去,德军将彻底丧失渡过第聂伯河的最佳战机。最终,克鲁格还是做出了让步,“你们的行动太冒险了”,他一边抱怨着古德里安等人,一边下达了进行下一阶段攻击的命令。在接下来的3个星期里,德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战斗。在最初10天,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需要实现3个目标:首先,需要阻击已经被自己包抄了的苏军部队,防止其向南或向东逃窜;其次,与从西北方向攻进的第3装甲集群会合;最后,扩大德军在斯摩棱斯克以东地区夺取的阵地,将其转变为一个坚固的桥头堡,为向莫斯科发起最后突击做准备。7月16日,第29摩托化师的先头部队抵达了斯摩棱斯克,但是,仍然见不到霍斯的第3装甲集群先头部队的影子。7月29日,希特勒的助手施蒙特上校抵达古德里安的指挥部,给他带来了希特勒的祝贺以及“橡叶骑士十字勋章”——古德里安是第5位获此殊荣的德国军人。同时,他还首次带来了希特勒要求古德里安改变作战计划和战略重点的指示。也许,莫斯科并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乌克兰,绵延千里的丰饶麦田可以满足数量不断增长的轴心国军队的吃饭需要;再往前去就是储量丰富的巴库油田,将为纳粹军队进行战争提供必需的燃料物资。相比而言,攻占莫斯科的目标可以稍晚实现,因此,古德里安要停止向东推进。北方集团军群就在中央集团军群向着莫斯科推进的同时,北方集团军群在冯·勒布陆军元帅的指挥下,向着波罗的海诸国和列宁格勒前进。北方集团军群下辖2个步兵集团军,共有15个步兵师的兵力。负责提供装甲突破支援的是第4装甲集群,下辖3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步兵师和2个常规步兵师。另有3个步兵师也担负支援任务。与中央集团军群相比,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进攻力量薄弱许多。这让冯·勒布的参谋班子大为光火,毕竟从地图上看,他们有着更远的路程需要跋涉,有着更深的纵深需要突破。然而两个集团军群之间的激烈争论并没有扩展到他们的最高指挥官那里,有着贵族气派的冯·勒布和冯·博克不屑于进行任何争吵,却唆使自己的手下这样做。6月22日午夜时分,北方集团军群的所有部队均已进入阵地。凌晨3时5分,德军开始向列宁格勒方向发起进攻。在最初的中路突破时,他们遇到苏军部队非常微弱的抵抗,但很快就将其击退了。第一天傍晚时分,装甲部队已经突入立陶宛境内纵深60千米。第7装甲师沿着德维纳河沿岸的主干公路,从考纳斯向德文斯克推进。至6月26日上午,他们已经夺取了德维纳河上的两座大桥。苏军的反击被无情地击退,德军更多的装甲部队呼啸而至。到当日夜间,这座城市已经被德国人牢牢地控制住了。在5天之内,北方集团军群的第一个目标——在距离东普鲁士千米的德维纳河上建立宽大桥头堡——已经实现。7月2日,第4装甲集群长途奔袭千米,进入奥斯特罗夫和普斯科夫地区。7月4日,奥斯特罗夫被第1装甲师攻克。同一天,第6装甲师突破“斯大林防线”的北端延长线。该装甲集团的另外3个摩托化师越过奥波奇卡对面的拉脱维亚—俄罗斯的老边界,向着普斯科夫推进。因此,当苏军集结大批坦克于7月5日从东部发起反击时,德军的装甲力量已经得到了加强。第二天结束时,在德军装甲师驻地与普斯科夫之间的阵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辆苏军坦克的残骸。一次断断续续的进攻支援第4装甲集群作战的步兵部队无法与其保持同步。俄罗斯境内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地形条件,使得即使是摩托化步兵也无法保持正常推进速度,他们在清理完毕陶格夫匹尔斯的苏军之后,已经落后装甲突击部队多千米了。然而,形势很快向着有利于德国人的一方发生了转变。与俄罗斯相比,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境内的道路状况非常好,在此情况下,德国第18集团军的推进速度几乎与装甲部队不相上下。至7月7日,有12个苏军师被歼灭,塔林和纳尔瓦已经处于德军的炮火攻击之下,另外4个德军师正向着佩普西湖的南端快速进逼。对于在德国后方的指挥官们而言,尤其对于希特勒而言,整个“巴巴罗萨”行动的战场态势正变得越来越危险:不仅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之间的“缝隙”越拉越大,就连各个集团军群之间的“缝隙”也愈发明显。在这些“缝隙”中间,最初在德军打击下陷入懵懂和混乱状态的苏军部队正逐渐恢复过来。这些由不计其数的勇士组成的部队,已经能够判断出德军什么时候将会对自己发起进攻。▲在德军对布列斯特-利陶夫斯克的猛烈炮击过后,一名被炸得头晕眼花的苏军士兵向德军投降。在德军的野蛮进攻之下,数以万计的苏军士兵沦为战俘,但数量更多的苏军士兵在绝望之下仍选择了继续抵抗,他们后来成为游击队中的骨干。
尽管装甲指挥官莱因哈特和曼施泰因不断地恳求和抱怨,但是,立即向列宁格勒心脏地带发起突击的想法必须暂时搁置下来。在他们身后,步履艰难的步兵部队一边战斗,一边前进,就这样一路下来,他们的有生力量逐渐消耗殆尽。德军在战斗中遭受了难以避免的伤亡,大量的步兵营、步兵团甚至步兵师不得不停下来,全力对付包围圈中的苏军。结果,到了7月中旬,德军高层下达命令,决定从中央集团军群北翼抽调部队,填补其与北方集团军之间的不断恶化的“缝隙”。德军的这个延误为苏军守备部队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他们抓紧一切时间大力加固己方阵地。随后,德军向北发起了一次进攻,但在伊尔门湖以西受阻。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战争中的一个永远不变的因素: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和强行军(很多时候是在炎炎烈日下进行),德军步兵已经筋疲力尽,很难再保持初期的进攻锐利势头了。这次进攻遭到了苏军的顽强反击。双方进行了异常激烈的交锋,喊杀声、枪炮声震耳欲聋,场面恐怖。然而,德国人平素的训练和战斗力发挥了功效,4个装甲师最终突破了苏军阵地。到了8月11日,他们已经清除了所有的残余苏军,进攻矛头再次指向列宁格勒——但是,在那里,他们最终将被苏联人的顽强抵抗所击退。▲在战争最早期,纳粹国防军在苏联境内有些地区被视为解放者而受到热烈欢迎,但是,德国人对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野蛮暴行却将这种支持变成了仇恨。莫斯科方面充分利用德国人的这种暴行大做文章,苏联共产党把“卫国战争”宣传成为“把俄罗斯母亲从纳粹压迫下解放出来”的一场斗争。
此时,希特勒向中央集团军群亲自下达命令,要求从霍斯将军的装甲集群中抽调出一个装甲军增援北方集团军群。接下来,根据希特勒的指示,霍斯派出的先头装甲部队沿着沃尔霍夫河西岸向前推进,很快就抵达了伊肖拉,这里距离列宁格勒中心区只有17千米。与此同时,摩托化步兵掉头向东,朝着涅瓦河和拉多加湖前进。列宁格勒,这座以前的俄国首都被包围了。但是,包围并不等于占领。德军这两支先头部队很快便陷入了迷宫般的反坦克堑壕和零散不堪的土木工事之中。这些障碍物是在德军中途停下来重组队伍时,几乎陷入绝望之中的列宁格勒人布设下的。至9月10日傍晚时分,德军部队已经抵达位于列宁格勒西南10千米处的杜戈尔多夫高地。然而,由于大量坦克被击中和击毁,德军装甲部队基本上已经丧失了进攻的动力。第二天,德军步兵悄悄地从装甲部队左翼经过,进入列宁格勒的郊区斯鲁茨克和普希金小镇,当天晚上攻占了位于克拉斯诺耶塞罗的俄国沙皇的夏宫。但是,德军继续进攻列宁格勒的推动力却彻底消失了,因为就在这时,乌克兰的千里麦田和储量丰富的巴库油田的强大诱惑力彻底控制了希特勒的大脑。就像进攻莫斯科一样,进攻列宁格勒的事情也必须搁置一边。南方集团军群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直到年8月,希特勒才断定“巴巴罗萨”行动的南部战线最为重要。但在此之前,希特勒派往这个方向的兵力——南方集团军群——却是三个集团军群之中最薄弱的。希特勒随即对其进行了加强,并且派遣陆军元帅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担任司令官。接下来,龙德施泰特将最强大的兵力放在北翼,它们分别是:赖歇瑙指挥的第6集团军、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群、施蒂尔普纳格尔指挥的第17集团军。在南翼,德军的兵力相对薄弱,从摩尔达维亚出发的德军只有1个集团军,协同他们作战的有2个罗马尼亚集团军、1个匈牙利军和1个意大利军,使用的都是老旧过时的装备,火炮和车辆少得可怜。然而,进攻从一开始便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当时,为了躲避德军的锋芒,苏军指挥官基尔波诺斯(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将部队化整为零,却被德军各个击破。在第一次强大突击中,德军第1装甲集群将苏军第5集团军击退。苏军随即退入普里皮特沼泽地区,在这里,德军装甲车辆和摩托化车辆无法继续跟进,只有望洋兴叹。接下来,苏军第5集团军很快进行了重组,并于7月中旬从科罗斯坚向西南方向发起了反击,与从别尔季切夫方向对进的苏军第6集团军共同夹击德军。这时,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德军部队巧妙地将88毫米高射炮用作反坦克火炮,挫败了苏军的进攻势头。苏军第5集团军再次退入沼泽地带。在随后的6个星期内,这种局面使得克莱斯特和赖歇瑙始终觉得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德军继续向着布格河到德涅斯特河的中间地带推进。苏军主力部队在德高望重但能力平庸的布琼尼元帅及政治委员尼基塔·赫鲁晓夫的指挥下,集中部署在基辅和乌曼周边的两个地区。为了分割和消灭这些苏军,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和第6集团军密切配合,向着布格河—德涅斯特河之间的陆桥地带进攻。同时,赖歇瑙的部分兵力掉头西进。在那里,他们先后与从摩尔达维亚出发的斯蒂尔普纳格尔和舒伯特的部队会合。与北段战场相比,这里的地面路况相对坚硬许多,德军步兵部队得以向前快速推进。很快地,苏军第6、第12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的部分兵力便被优势的敌人孤立起来。8月3日,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完全中断。到了8月8日,他们已经处于来自所有方向的德军炮火的攻击之下。两天后,苏军停止了抵抗,大约20个师被歼灭,10.3万人成为战俘。与此同时,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沿着海岸线向前推进,开始对敖德萨进行包围。尽管罗马尼亚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对敖德萨长达64天的围困,防止了驻守该要塞的苏军部队在乌克兰腹地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里,苏军将最大规模的一支部队集结在基辅及其北部地区。于是,希特勒下达命令,要求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立即从中央集团军群脱离出来,与克莱斯特的部队会合,将苏军3个整编集团军和至少2个集团军部分部队彻底切断。实际上,古德里安并没有立即执行元首的命令,他仍然把自己的目光和雄心放在莫斯科方向上。8月4日,希特勒亲自到新博罗索前线视察,并与他的高级指挥官们进行了交谈。博克和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极力进言,恳求他不要放弃进攻莫斯科。希特勒当时曾被深深地打动了,然而,在随后的三个星期里,他的态度却逐渐坚决起来,并于8月24日单独接见了古德里安,命令他立即率领整个装甲集群协助攻占乌克兰。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古德里安装甲集团”(这一改名是为了抚慰古德里安的个人心情)来了一个90度的大转向,挥师南下。(全文改编、摘录自《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
END
头条听文章
温馨提示
头条号上线的新功能,有人为你读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jt/19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