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历史 >>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咬牙坚持才不会前功尽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尤其如此。按照《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年)》,到年,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转型任务基本完成;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照这份“时间表”和“任务书”,资源型城市转型还有不少坡和坎要爬、要过。
据了解,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些城市的发展面临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困境。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给予了许多支持。那么为什么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矛盾会集中显现?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有哪些?作为国家、地方以及企业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又做了哪些工作?
今天推荐一篇来自《生态修复》杂志专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沈镭研究员的《资源型城市的涅槃重生》,以飨读者。
资源型城市的涅槃重生
(本文来自《生态修复》第五期)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煤炭、森工、石油等各类资源型城市个,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森工城市21座、其他城市5座。近些年,我国有2/3的矿山进入了中老年期,1/4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已经集中显现。
城市转型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主体资源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各有特点。
中国生态修复网: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煤炭、森工、石油等各类资源型城市个,“矿竭城衰”几乎是所有资源型城市都必须面临的“资源诅咒”。这些城市往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高度依赖现有资源,您认为造成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难以逃脱的普遍规律?还是有其他的主客观原因存在?
沈镭:简单的说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一种城市类型。这一类型的城市往往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采矿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70%-80%,甚至是90%。在虚高的城市化指标掩盖下是较低的城市化质量。特别是老年型资源型城市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遗留下很多历史欠债。
资源型城市发展遇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产业结构单一、高度依赖现有资源的表象下是更深层次的主客观原因。
客观方面主要是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优势递减性,决定了资源型产业必然要经历一个勘探开采——高产稳产——衰减枯竭的过程,依托于主体资源的城市发展周期可能同步或者稍晚,这是资源型城市的倒“U”字型生命周期规律。
主观方面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和管理机制问题,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国家的生产任务要求,人力、物力主要用于资源的开发,无暇顾及城市的功能性建设和替代产业的培育,只有到中后期才开始寻找接续产业,贻误了转型的时机。
在生命周期末期,如果无法找到新的资源或者培育出替代产业,城市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环境恶化等就成了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
中国生态修复网: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都面临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也会通过扶持高科技产业、开放市场、招商引资等方式来解决难题,您认为在转型过程中国家、地方以及企业应该分别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沈镭: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当前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专业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ls/16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