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库

带状疱疹疼痛难忍,皮肤专家治有高招

发布时间:2021/7/3 13:23:43   点击数: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6563.html

明明可以出去赏花游湖,你却只能宅在家里;明明可以出去爬山涉水,你却只能宅在家里;明明可以出去野餐兜圈,你还是只能宅在家里……烦人的带状疱疹,缠缠绵绵,还疼痛难忍,怎么办?且来看看皮肤科专家陈彤云是如何治疗带状疱疹的吧!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皮损分布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相当于西医学的带状疱疹。由于大多数患者皮损缠腰而发,故又名“缠腰火丹”。发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为多。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春秋季较多见。常突然发生,自觉症状明显,愈后极少复发。

历代医家对此病论述很多,大多描述其形态、部位,病名亦有不同,如“火腰带毒”“缠腰火丹”“甑带疮”“火带疮”“白蛇疮”“蛇丹”等。如隋·《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记载:“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疮疡经验全书·火腰带毒》记载:“火腰带毒,受在心肝二经,热毒伤心,流滞于膀胱不行,壅在皮肤,此是风毒也。”明·《外科准绳·缠腰火丹》称火带疮:“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

古代医家论述蛇串疮(带状疱疹)较多,而论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极少。陈彤云教授依据大量书籍记载,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对本病尤其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面的治疗很有独到之处。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病辨证要点在于湿、热、火、毒、瘀。初期多为湿热交阻,或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后期多为湿热搏结,阻遏经络,致经络气血瘀滞;虽经治疗皮疹消退,但余邪未尽,或患者素体阴液不足,或气郁日久化火伤阴,阴虚火旺,不荣而痛;或疼痛日久致正气虚弱,无力驱邪外出;或年老正气不足,脾肾阳虚,气虚无力鼓动邪气外出,致经络气血为之阻塞,余毒不清。

病位主要在心、肝、脾三脏。疾病初期侧重于清肝经湿热解毒;后期侧重于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止痛。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云:“久病必入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经脉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不止。邪毒稽留不去,伤及阴阳气血,阳失温煦,阴失濡润,还可导致“不荣则痛”。患者“瘀”与“虚”并存,因此陈彤云教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除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外,还考虑到兼有气虚、血虚、阴虚,多配以益气养血滋阴之品,标本兼治。

1.肝经郁热,热重于湿证

症状:皮损多表现为基底红斑、丘疹簇集分布,相互融合成片。皮损灼热疼痛,拒按,伴口苦、心烦、急躁易怒,多由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火外攻肌肤所致。

治则:疏肝清热。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若丘疹、丘疱疹明显,伴口苦、呕恶,大便不调,小便不畅多为湿热之邪郁积肝胆经脉,气滞湿阻,兼感毒邪所致。

治则:清利肝胆经湿热,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金铃子散加减。

总以疏肝泻肝为法。酌加理气止痛之元胡、郁金、川楝子等药。

加减:病发于头面部多属肝火上攻,可加川芎、菊花、薄荷以疏散肝经风热;发于胸胁部者伴纳差多为肝火犯胃,可加瓜蒌、丝瓜络、桔梗、白芍、陈皮以疏肝和胃;发于下肢者多伴红斑、丘疹、水疱密集,小便短少、黄赤,皮损灼痛拒按,多为肝胆湿热下注,可加牛膝、黄柏、车前草、六一散以清利下焦湿热。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少量,一以泻热通便,二以活血止痛。若见暗红斑片,上布血疱甚至见有坏死结痂者,证属热邪炽盛,伤及血分,可加白茅根、赤芍、丹皮、板蓝根以凉血解毒。若红斑基础上多发脓疱,属湿热感毒,可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以清热解毒。

2.脾湿内蕴,湿重于热证

症状:皮损多表现为基底淡红,水疱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多由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兼感毒邪,外攻肌肤所致。

治则: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酌加元胡、郁金、板蓝根等理气止痛。此方为五苓散与平胃散合方,具有行气利水、祛湿健脾和胃之功。

上述两型古代医书记述最详。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缠腰火丹记载:“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则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则除湿胃苓汤。”

3.湿热未清,气滞血瘀证

症状:出现于疾病后期,多表现为皮损基本消退,局部仍疼痛不止,且时作刺痛,此证多发生于青壮年患者。伴有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多由湿热未清、气滞血瘀所致。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活血散瘀汤(鸡血藤、鬼箭羽、桃仁、红花、元胡、川楝子、金银藤等)加减。一以清肝经湿热;二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较常用的伸筋草、路路通、丝瓜络、地龙等药以入络搜邪外出。

4.火热伤阴,余热未清证

症状:多发生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阶段,多由情志不遂,气滞肝郁日久,化热化火,久之耗伤肝阴;或素体肝肾阴虚,复感外邪;或病初用药过于苦寒,化燥伤阴,从而导致肝阴不足而致病。治疗宗叶天士“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之意,在滋阴补血以养肝的基础上疏调气机,通络止痛而标本兼治。

治则:滋阴疏肝。

方药:一贯煎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枸杞子、北沙参、麦冬、白芍、当归、川楝子、丹参、桃仁、地龙、丝瓜络、元胡、黄芩、生栀子等。

加减:伴胸脘胁痛可加白芍、甘草以柔肝止痛;伴吞酸吐苦,加左金丸以清解肝经余热,和胃降逆。

5.气血两虚,经络阻滞证

症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发生于患病程度较重、年老、体弱之人。除邪气炽盛外,亦兼正气不足。因此病日久,积虚积瘀,久病入络。

治则:益气补血,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

加减: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太子参以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局部麻木明显可加地龙、伸筋草以舒筋活络;发于上肢加桂枝以通络;发于下肢加牛膝、川断、桑寄生、杜仲以强壮筋骨;经络阻滞明显、疼痛较甚者加鬼箭羽、鸡血藤、穿山甲以破血通络。

刘文峰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采用内服外用二者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大大减轻了疼痛。刘文峰教授分别拟用带状解毒汤(金银花20g,连翘20g,虎杖20g,板蓝根15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瓜蒌皮15g,香附15g,红花10g,姜黄20g,当归20g,元胡20g)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行气止痛,用于带状疱疹之热毒蕴结型;带疱止痛汤(生地黄12g,麦冬12g,玄参12g,姜黄20g,当归20g,红花10g,瓜蒌皮15g,香附15g,元胡20g,没药10g,地龙20g,甘草10g)以养阴清热,通络止痛,并配合自制药酊外涂。

带状疱疹悄悄来袭,该怎么治?国医大师李今庸自有妙策良方!

带状疱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发病时,病变部位的皮肤疼痛,有红斑水疱,水疱聚集成群如带状,故称带状疱疹。因多发于腰部,故中医又称为缠腰火丹。

带状疱疹一病,中医学早有认识,《五十二病方》中称为“大带”。《诸病源候论》中称为“蠼螋尿”。是由于湿热蕴积所致。

本病初起时病变皮肤先有带索状刺痛或烧灼痛,然后痛处发红,并发出密集成群而如绿豆大小的水疱,水疱聚集于一处或数处,水疱间皮肤正常。5~6天后水疱从透明转为混浊,10天左右结痂。水疱破裂可有糜烂。结痂脱落后不留疤痕。

本证常伴剧烈疼痛,有些患者在皮疹消失后仍遗留较长时间的疼痛。疱疹除发于腰部外,也常见于胸胁及颈项头面部。

因为该病以皮肤疼痛与红斑水疱为临床特点,故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大法。可用以下方剂:

1.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泽泻6克,木通6克,车前子8克,当归8克,生地10克,柴胡6克,甘草6克。

上10味,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去渣,温服,日1剂。

本方功能清泻肝火,清利湿热,可治一切由肝经湿热引起的痈肿疱毒,也适用于带状疱疹的初期与中期。

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泻肝胆实火,除三焦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火盛必劫阴液,故用生地、当归滋养肝血,使邪去而不伤正。柴胡条达肝气,甘草和中解毒,并调合诸药。用后可使肝火降,湿热清,则诸症可除。

2.鱼腥草煎

鱼腥草30~50克。

上1味,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去渣,温服。日1剂,分3服。

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功能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是消痈排脓的要药。据药理实验证明,鱼腥草可抑制多种致病菌及病毒,还有镇痛,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带状疱疹由湿热毒气所致,疱疹中有大量浆液,一旦破溃即糜烂如痈肿,且自始至终伴有疼痛,鱼腥草正可针对以上症状进行治疗。

3.外用方

熟石膏3克,黄连3克,黄柏3克,冰片0.3克。

上4药,共研细末,水调敷患处。

带状疱疹,患部常有火辣样疼痛,异常难受,愈后又每留有程度不同的或痛或痒之后遗症。余十数年前曾见一例女性患者,年约40岁左右,病带状疱疹愈后,凡患过带状疱疹之部位即身体右侧胸胁连及腰部日夜瘙痒不已,其皮肤亦变黑变硬。而中医药治疗此病,则有较优良之效果,治疗得时可以大大缩短病程,且少有后遗症,即使有也较轻而为时亦短。中医药方法多样,简便易行,颇适宜于广大农村。方用新鲜“蕺菜”全草俗名“鱼腥草”一把洗净,捣烂,遍敷疮上,用纱布条固定,其疼痛就会立即消失,一日换一次药,三五日内可以痊愈。或用喜生长在下湿地之新鲜“蘩蒌”全草即俗称“鸡肠草”一把,洗净捣烂敷之,一如蕺菜外敷法亦可。如“蕺菜”、“蘩蒌”等鲜草一时难觅者,可用熟石膏研末,加少许梅花冰片研匀,冰开水调敷患部。热毒甚者,内服“龙胆泻肝汤”。根据湖北省应山县(现改为“广水市”)三里河按摩研究所经验,用按摩方法治疗带状疱疹,1日按摩2次,亦可在1周(7天)内痊愈。

根据“菀陈则除之”的原理,金针大师王乐亭先生创立“除菀截龙法”,就是通过对患处进行针刺放血来排放血中的热毒,缓解疼痛,控制病情发展的一种疗法。该法亦是王老治疗带状疱疹的特色方法。

龙头、龙尾、龙眼穴。

所谓“龙头、龙尾”,即指疱疹最先出现处为“龙尾”,疱疹延伸方向之端称为“龙头”。

龙眼穴,为王老经验穴,位于手小指尺侧第二关节之处,握拳于横纹尽头处取之。

龙眼穴

(1)放血部位应在龙头之前,龙尾之后,经常规消毒之后,以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在针刺部位拔火罐,放出黄水恶血以泻毒热;疱疹面积大的,可以在皮损部位的上、下、中段处再做刺血拔罐,以求恶血尽去。起罐后,用酒精棉球将刺血部位擦净,不必包扎。

(2)龙眼穴放血时,先将其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之,然后进行挤压,即有恶血溢出,一般挤出3~7滴即可。

(1)如疱疹的发病部位在胸或胸部以上者,加曲池、合谷;疱疹在腰部以下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对病程日久的患者,加太溪、太冲。

(2)若疱疹已消退,患处仍遗留有神经痛的,可按局部阿是穴以毫针围刺,但注意手法要轻、深度宜浅。

(1)针具和放血部位必须消毒,以防感染。刺络时,下手宜轻,刺入宜浅,出血如球如点为宜,切忌用力过猛。

(2)放血后的24小时之内勿洗澡,以防感染,贴身内衣选择全棉质的,且要经常更换。

(3)如疱疹破溃,局部可涂龙胆紫,以防感染。如疱疹分泌物较多,可按外科常规清洁局部皮肤。

(4)凡贫血、体质虚弱者、低血糖者、低血压者、血液病者及孕妇等不宜放血。

(5)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忌口,如辛辣、鱼虾海鲜、牛羊肉等食物。

带状疱疹乃风热毒邪侵袭肌肤,或内伏郁热,与营血相搏所致。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

《灵枢·终始》指出:“刺诸痛者,其脉皆实,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这是因为阳明属多气多血之经。痛者其脉皆实,是属气血有余之证,所以取阳明或相表里的太阴经穴皆可起主治作用。

龙眼穴为王老经验穴,刺之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效;放血能泻心火而清血热。

配穴中合谷、曲池用泻法,有疏风清热、消炎止痛、凉血祛湿、通畅气血之功能;足三里配三阴交,有健运脾胃、调和气血、祛除湿热的作用;补太溪和泻太冲,可滋补肾水、清泄肝火,对于病程日久属阴虚火旺者起到养阴血、清虚热的作用。

带状疱疹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应用本法疗效显著,急性期一般8~12天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但门诊中也常遇到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患者,多数病程在1~6个月,也有患病1~3年迁延不愈的,经除菀截龙法治疗皆能取得良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jt/2236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