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资源 >> 中国新闻奖评委揭秘这7个版面为啥能获奖
点击上方蓝字“我是渝记”一起玩耍
11月2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公布。本届中国新闻奖共有7件作品获得新闻版面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3件。
这7件作品何以斩获中国新闻奖?有哪些创作特点?
11月9日,《传媒茶话会》邀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评委——中国电力传媒集团报纸编辑部主任、高级编辑白志宏为读者解析新闻版面奖获奖秘诀。
创新、创意、突破陈规力求形神合一
创意无限,匠心非凡。评阅本届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可谓是在享受新闻版面的盛宴。
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创新突破,追求精益求精,是它们体现出的共同特性。
《解放日报》推荐版面高票获评一等奖。其在全国党报中首创竖通版版式,整个版面气势磅礴,给人以顶天立地的视觉感受。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欢庆。全国媒体报纸多采用整版、通版形式报道国庆盛典。
《解放日报》以竖通版形式开全国报业之先河,版面从策划、立意、拟题、制图、导读制作,到版面设计呈现,一环扣一环,整个版面内容饱满、厚重大气。
版面立意紧紧围绕毛泽东同志70年前的“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宣示展开,版面主题采撷总书记讲话中“中国的今天”和“中国的明天”,全要素呈现这一历史瞬间。
一组内页盛典特刊的导读,选取和两组数字,通过文字设计编排,嵌入70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配合飞驰的复兴号列车,寓意我国正走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复兴之路上。
匠心独运颂辉煌,《解放日报》将恢宏磅礴的国庆盛典报道浓缩于有限的版面,本身就是挑战。
更令人称道的是,仅凭视觉系统,就能让读者感受到过往的奋斗、当下的自信以及未来的期许。
创意无限,创新无止境。《新华日报》推荐的“强富美高”新江苏专题报道,荣获本届新闻奖二等奖。
该作品将报纸四个版横通连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5周年之际,推出四联版长卷,尝试通过新闻报道的视觉化、艺术化探索,实现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表达。
“大事重做。”每逢重大主题、重要节点,调集优势兵力策划报道,浓墨重彩打造精品,已成为媒体的一项常态化机制。
重大选题策划,推出两个版横通编排,已是以习为常。
《新华日报》创新突破,大胆采用四联版长卷设计,巧妙运用富含江南园林元素的新闻插画,实现重大主题报道的艺术化呈现,既主题鲜明、气势宏大,又精巧细腻、富有特色,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横通、竖通、四联通……通版在新闻奖评选中,优势凸显。
本届中国新闻奖共有7个版面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获奖作品全部是通版版式。这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趋势,有待观察。
有专家分析认为,通版最大优势就是拥有较大的展示面积和设计空间,可以使报道的主题内容得以更充分的展示,跨版标题和照片从视觉上都更宏大,更有气势。
但这也对版面编辑和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以足够丰富的内容和足够精彩的照片和足够精致的设计元素为前提,不能盲目跟风、贪大求全,尤其不要为了通版而辟出通版,否则会给读者带来版面空洞无物的感受。
说到底,版面形式取决于内容主题。
新媒体时代,报纸仍需坚持“内容为王”,离开新闻内容去片面追求版面规模博取眼球,是本末倒置。最佳境界是,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努力做到形神合一。
重彩、大图、活用图表强化视觉体验
“一图抵万言。”读图时代,图片、图解在信息传递上比文字更具直观性和冲击力,已成为报纸版面上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元素。
善用大图、或多图组合,强化视觉冲击,让受众眼前一亮、感觉耳目一新,应该说是获评好版面的首要条件。
《科技日报》“迈向创新型国家”主题报道,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版面,荣获本届新闻奖一等奖。
该版面上半版精心选取了7幅科技创新最具代表性的图片进行组合,浓墨重彩报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
下半版选取了“两弹一星”、太空探索等最具有代表性的10个典型进行报道,每个典型均以关键词和详细报道的形式推出。
版面结构清晰,图片冲击力强,图文搭配适当,烘托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氛围。
《陕西日报》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主题报道,版面以傲然屹立的黄帝手植柏为视觉中心,图片顶天立地,几乎占据了通版的三分之一,强势抢眼,极具冲击力,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之雄姿。
以言论、报道、新闻图片等多元素共同烘托主题,进一步丰富了版面要素。整个版面大气庄严,充满张力。
远中近层次丰富,标题、文图布局新颖合理有序,层次分明,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大数据时代,图表、图示已成为国际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最流行的呈现形式。
丰富的信息内容,通过可视化形式直观地呈现,能够将抽象、庞杂的内容更形象、条理地展示给读者,有效提升可读性和传播效果,成为报纸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日报》参评版面——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报道,正是运用国际上最流行的信息图表形式,以两个通版的篇幅进行了形象的、可视化的报道,设计有新意、图表报道用到了极致,更形象、更直观、更确切地解读了每个区域的功能用途,方便了读者理解阅读,也使整个版面更有吸引力。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不仅是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也是美学属性的设计杰作。
为了更好地突出大兴机场之“新”和“美”,《中国日报》使用3D软件进行建模渲染,充分展现出其外立面的优美曲线和典型寓意,突出其缩短候机步行距离的实用性。
读者通过透视图,可以直观地掌握机场功能区分布,高科技感的装修设计,了解到西塔台“机场之眼”和“丹凤朝阳”的重要作用。
版面配以机场建成时间表、与世界各大机场情况对比等信息,使报道更加完整,信息量更加丰富。
让报纸“新起来、活起来、可视起来”。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可视化表达、视觉化传播,已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图存、逆势生长的重要方式。
这就需要报纸采编流程、运作机制,乃至编辑理念、设计思路等相应变革,以适应受众新需求和视觉化传播的趋势。
素描、写意、匠心呈现凸显收藏价值
素描、写意、留白、书法、水墨画、中国红等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今年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中有着较充分运用和视觉呈现。
《新华日报》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主题报道,以“大写意”手法,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大美江苏画卷,版面巧妙运用富含江南园林元素的新闻插画,实现重大主题报道的艺术化呈现。
新闻插画与重大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融合,是该版的核心特色。
版面通过手绘插画,构建江南园林语境,凸显江苏韵味,将“强富美高”大写意一笔一笔绘成精谨细腻工笔画。
选图、勾线、上色,个图层,张素材,49幅原型图片,每个元素都不是信手画来,所有画面都能对应主题找到原型。
版面构思精巧,运用多种设计形式和手段,烘托了主题,版面气势宏大中见细腻,既有宏大主题又有地方特色,不仅具有阅读价值更具收藏价值。
将中国传统元素巧妙融合现代版面设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与精华,在现代传播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堪称版面设计的风向标,无不体现着创作者的神思独运,匠心打造。
《河南日报》“走进最早的中国”特刊,是一幅古色古香的国画,堪称融合的佳作。
年10月19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作为文化大省河南考古文化的一大盛事,《河南日报》浓墨重彩,以跨版特刊的形式恢弘呈现。
该版面设计新颖,色彩古朴内敛,绘画灵动展现二里头居民的生活场景,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感染力。
版面以夏朝建筑的主色调夯土墙色铺底,并辅以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等文物符号点缀,增添了版面的历史味道。
版面中的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二里头宫城想象图、二里头先民生活劳作想象图均是由版面创作者一帧一帧手绘出来的。
二里头遗址十个之最以及版面上的其他数字也是版面编辑在翻阅大量历史文献后高度概括出来的,这些素材既增强了版面的趣味性,又增加了版面的学术和收藏价值。
无独有偶,《浙江日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特别报道,在版面编排上同样采用了素描绘画等方式,形象地展现了古城先民的生活场景,是一幅灵活生动的古风场景画。
该版面兼顾了新闻报道和场景再现。
版面上方,一幅大型图片,展现巴库世界遗产大会现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精彩瞬间。
下半版则运用素描、写意等手法,对良渚古城进行可视化呈现——年前的良渚古城是什么样?
编辑根据良渚博物院等提供的权威数据和资料,并邀请相关专家指导,绘制了良渚古城风貌图。
同时根据考古资料,精心绘制了良渚古城先民生活场景插画,并插入全景解密融媒体产品,让新闻报道可视、可感、可亲,增强了版面的悦读性和收藏价值。
极具收藏价值,这是评委们对获奖版面的共同评价。
收藏价值,也应成为报纸应对新媒体竞争的努力方向:推出重磅策划、强化整合报道、制作专题特刊、打造特色精品……
将新闻版面打造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让报纸可读、可藏、可欣赏,影响最有影响力的人,无疑是报纸的长久生存之道。
“新闻版面要求体现政治性、新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标题准确生动,照片、文字与图示兼顾,编排整体协调,版式设计讲究、新颖、有特色,便于阅读。”
这是《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新闻版面的评选标准,希望在这一标准的指引下,有更多的好版面脱颖而出,载入中国新闻史册。
END
来源丨传媒茶话会
编辑丨严含
校对丨李想
审核丨李革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