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的巴库世界遗产大会,又传出喜讯-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遗址真实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
想象中的中华第一城-良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良渚文化在国内早已赫赫有名,妇孺皆知。但要分清楚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良渚是指今日杭州余杭区的良渚古城遗址。而广义的良渚文化则是指代多年前的在太湖平原的多个文明据点,如下图所示:
良渚文化分布图
当然最具代表性,最令世人震撼的,还是良渚古城。所以才会用它来命名这个新石器后期的长江下游古文明。
旧石器时代的后期,中国的东南方的丛林部落,开始了迁徙。人们从山上沿着溪水到达山脚下的平原沼泽地带。因为只依靠采集和狩猎已经无法满足部落的人口增长。
而山下是富含营养的土地,和纵横交错的水网。人们通过实践摸索,在距今多年前的时候,驯化了水稻。它的出现,养活了更多的人。
想象中的河姆渡氏族生活
同在浙江的河姆渡文化是年前的文明代表。上图油画可以窥见他们的部落生活情形。而出土的河姆渡文化的遗存大多是会有鱼、猪等的陶器。
这说明,它们还处在一个财富较为贫乏的时代,而且维系他们的还是均等的部落合作制度:部落大生产需要分工协作,所以人人平等。
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越来越丰足,驯养的家畜也开始增多。人们不在需要合作才能创造粮食:大锅饭变成了多劳多得。
生活资源分配的天平开始倾斜。有的人积累了财富,而有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得不到财富,开始了阶级分化。当新石器时期,华夏大地各个文明都到达顶峰的时候,平等的原始社会秩序开始崩塌。
到了年左右的时候,北方出现了红山文化,而南方的良渚文化兴起。它们都出现了令人称赞的玉器,精美绝伦。
左:红山玉器右:良渚玉器
长江和群山阻碍的南北方两大文化,虽然都是玉器文明,但也有比较大的鲜明差异。红山的玉器大多是动物造型,说明北方主要还是畜牧业为主。
而南方则是各种造型的礼器,并有鬼神莫测的纹路。这说明,南方文明主要是农耕种植业,要用玉去祭祀上天、诸神,祈祷风调雨顺,来换取粮食收成的大丰。
余杭瑶山祭坛遗址
年,浙江余杭的瑶山考古发现了新石器末期的祭坛和墓穴。在这里出土的玉器数量惊人、种类繁多,印证了那个时代的财富繁荣和祭祀频繁。
而从瑶山向南仅仅5公里,就是良渚古城遗址。可想而知,这里曾经是一处已然跨入阶级社会的王国的祭祀和墓葬区域。
从河姆渡到良渚,年的交接棒
事实上,瑶山的发现是倒推。因为最早发现的,反而是王城。
年,良渚人氏施昕更在西湖博物馆工作。他参与了一次考古工作,看到出土文物后,觉得和自己家乡的很多古物非常相似。
于是有心的他在自己的家乡进行探寻,终于在今日的良渚、安溪、瓶窑三镇交界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器。一座依稀而见的原始社会古城轮廓开始浮现。
良渚的发现者-施昕更
-
37年的那场战争开始了,中断了这个25岁年轻人的继续考察。为了生计,他离开了家乡,2年后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良渚文化之光的再次闪耀则到了20年之后。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仅仅年长施昕更1岁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接过了施昕更未完成的任务。他提出了“良渚文化”的概念,让国家开始重视长江中下游的这个重要文明代表。
几十年过去后,良渚文化已然成为中国最如雷贯耳的文明代名词。因为它确凿的证明中国的年历史的灿烂。和同时期的几大文明: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一样,毫不逊色!
年前的世界四大文明
图片源自:国家地理中文网
为什么之前的原始社会,不能算文明社会呢?因为它们还没有成规模的大生产,没有产生阶级及其衍生的礼仪制度,没有从部落聚集成城市,没有比较系统的语言和文字...
而良渚古城以及其它同时期文明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年前的中国,不再是茹毛嗜血的原始生活。
首先是大量的稻、谷物遗存的发现。证明了当时的粮食充足,而且种植水平极高。有了吃不完的粮食,也有了经验(历法、种植技巧等),这是跨入文明社会的一个表现。
良渚文化出土的碳化谷物
然后,为了让粮食作物更加丰收,良渚人学会了因势利导。他们不再是被动的“靠天收”。而是研究并学会了兴修水利。这是改造自然的又一次进步和胜利。
良渚古城和水利工程
在复原图中,良渚古城的西边是一个大型的湖泊,也是天然的水库。它可以保障良渚古城的四季用水。如果是过去,那只会望而兴叹。但在良渚时期,居民们开始挖渠引水,控制水量。
要想挖渠,就要有好的工具。它又催生了工具的革新。在良渚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农具中,有大量的斜把刀、耘田器、双刃三角形犁形器等,它们都很可能都与破土开沟有关。
良渚文化常见的工具
好的工具让良田增多,粮食更加富足。人们不再只是为了寻求物质而生,精神文明也开始有了苗头。
同时衍生的工作也很多,有人去做水利(基础工程),有人制陶(生活用品),有人制工具(原始制造业),有人负责祭祀(必不可少的仪式)...
当工种分工细分,功能的区分,就意味着城市的诞生提上了日程。人们越来越聚集,从小部落到大部落,最后变成城市。而每一个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就形成为了王国。
良渚古城示意图
这是原始社会的巅峰,阶级不可避免的诞生了。从上图可以看出,良渚古城,已然是一个“回”字型的城郭。
城市的正中心-莫角山是宫城,那里住着的是王公贵族。宫城的西门也有座小山:反山,那是王墓区域,沉眠着历代国王。
良渚古城的沙盘布局
而外围的一圈,被河水包围的是王城,也就是这片土地的中心城区。可以想象,居住的是普通的氏族成员。
他们从事生产工作,日落回城休息,日出出城劳作。而王城之外,还有外城郭。再向外,才是良田和山峦,是这个王国生产采集的场所。
想象中的良渚古城
上图是人们臆想和复原的古城样貌。
河水穿过城市,让城里人吃喝不愁。城外建起了码头,可以通过水路和别的国家进行交易买卖。这些都是步入文明的显著标志。
然而更重要的是,那坚固的城池,告诉了我们一个铁的事实:部落间的斗殴和抢夺在良渚时期已然升级为了战争,所以才会建筑这宏大的防御工程。
良渚时期的战争武器
有了战争,就有了战利品,包括最重要的物资-人。战胜国开始享受不劳而获,而战败国的人则沦为奴隶!
享受财富的阶层也不再用石头、陶器去标榜自己的权利。玉器脱颖而出,纷繁复杂而考究的玉器层出不穷。
反山王墓出土的玉器现场
从上图可以看出,王墓里的陪葬的玉器众多,且品相极好。圆中有孔的是玉璧,外缘薄,内缘厚,沁色多为雾状的灰白色。玉璧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高贵和祥瑞的象征。
和石钺一个形状的是玉钺。作为石钺的升级版,它当然不是战斗用具,而是军权的信物。到了后面的奴隶、封建社会,钺彻底不再是武器,而直接就是权利象征。
而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则是玉琮,它是祭祀用的礼器。后来成为阶级王者的随葬品。中国的玉琮以良渚文化为最。
浙江博物馆的玉琮王
上图就是良渚文化中的代表,目前发现的最大玉琮,故而被冠名为“玉琮王”。它8.9厘米,孔外径5、孔内径3.8厘米,整器重约克。
尽管和后世炫耀王权的大鼎相比,它略微“渺小”。但其实它已经反映了年前那个时代的制造工艺、社会审美以及宗教的神秘。
良渚玉器上的神秘纹路
文明的进步是由慢及快的,那时候的一点小进步,其实都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我们可以想象着多年前的良渚王国,会不会是这样的:
王室们把玩着玉器,站在高台之上,看着即将成为奴隶的战俘们干着繁杂的工作去建造城市。远处的“国人”,在精耕细作农田,保障国家的生存和繁衍。国王背后的神庙里,祭祀们用礼器去祷告神灵...
他们每天都过着这样的日子,并不觉得奇怪。其实他们不知道,当量变的累积不断之后,质变即将到来。一个血腥的时代的到来。
更多攻略游记、运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