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资源 >> 鸣鹤快讯丨吉大考古团队在大安市发现最早的
吉大考古团队在大安市发现
最早的人类颅骨“整形”!
从吉林大学了解到,该校生物考古学国际创新团队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颅骨人工变形最早的实物证据。
这项研究对人类头颅人工变形这一世界性的文化源流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初步证据显示,现代人类颅骨变形文化很有可能起源于东亚大陆,然后向西沿着欧亚草原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向东经过白令海峡延展到美洲。该研究成果近日在人类学著名期刊《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发表。
在人类生命早期,颅骨是柔软的,通过用手挤压婴儿头部,可以实现永久性的颅骨重塑。颅骨人工变形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其起源、发展与原因还未确定。
年至年间,吉林大学考古团队主持对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的后套木嘎遗址进行了发掘。团队在发掘结束后更为详细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该遗址新石器时期的四个文化层中有11例个体具有人工颅骨变形现象,年龄从3岁到40岁左右,年代从超过年到年之前,延续时间超过年。此次发现的是新石器时代在同一个地点延续时间最长的颅骨人工变形文化。
这项研究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张全超和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博士王谦共同牵头完成。“这次发掘的变形头颅有面积很大的额头,这样会增加面貌的威仪。可能在古代人类中具有美感,体现权威。”张全超说。
王谦说,这些颅骨变形的个体中,有的有较丰富的陪葬装饰,暗示他们可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颅骨人工变形行为的起源也可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阶层分化有关。下一步,团队将通过对远古人类的骨骼和牙齿形态、发育以及功能的研究,探索更多奥秘。(新华社长春记者孟含琪)
"许昌人"遗址发现已知最古老
人工刻划图案距今约11万年
这是在“许昌人”遗址出土的有7条平行刻划直线的骨片。新华社发
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许昌人”遗址出土的一个小骨片上发现了经红赭石涂染的7条平行刻划直线。这件人工制品距今11万年左右,比来自南非的最古老现代人的画作早约4万年,可能是已知最早的人工刻划作品。
这项研究成果7月8日发表在国际著名考古学杂志英国《古物》(Antiquity)上。论文第一作者、山东大学教授李占扬表示,该发现或许能帮助人们了解人类使用符号和绘画的起源,而符号和色彩为语言、数学和艺术奠定了基础。
这件刻划作品是在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村西一处古老的泉水遗址发现的。该遗址以出土两个许昌人头骨和大量古人类工具而闻名,被称为“许昌人”遗址。年,李占扬主导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在发掘第11文化层时,发现了这件小骨片。骨片大小类似小拇指,上边有7条平行的刻划线。经过显微镜观察和试验室重建,发现这些线是用石制尖状器刻划上去的,用力较匀,制作精细,局部有虚线的部分,其寓意不详。
“这里已经出土了3万多件碎骨片,但我从来没见过这样规整的刻划图案。”李占扬表示,后来经拉曼光谱仪、能谱仪测试,发现刻划线上有红赭石染料残留,这令他感到意外。红赭石是一种常被用来制作史前洞穴画作的天然颜料,在许多史前遗址中也能见到被它浸染的动物骨骼化石。随后,李占扬与研究早期人类行为的知名专家、南非早期人工画作的主要研究者法国波尔多大学考古学家弗郎西斯科·德埃里科一起对这件骨片进行了制作试验和进一步测试,认为这可能是一件早期现代人有意刻划的作品。
此前被认为最早的人类画作,发现于南非东海岸边的一处洞穴遗址,是用赭石画在小石片上的9条纵横交错红线,时代距今约7.3万年。“许昌人”遗址发现的这件人工刻划作品距今11万年左右,比南非的作品早约4万年。此外,“许昌人”遗址还有一些人工刻划的动物骨骼碎片,考古人员正在识别这些标本。(新华社郑州记者桂娟、双瑞)
21万年前头骨成现代人类
走出非洲最早证据
英国《自然》杂志10日在线发表了一项人类考古学最新研究:德国科学家在希腊发现的一块近21万年前的头骨,代表了有关亚欧大陆现代人类的最早证据。同一地点发现的另一块头骨约有17万年的历史,并且拥有尼安德特人的特征。这些发现支持这样一种观点:现代人类走出非洲、向外扩散的时间远早于此前的预期。
东南欧被认为是现代人类走出非洲的主要通道。20世纪70年代末,希腊南部名为Apidima的洞穴出土了两块人类头骨化石,但是之前由于缺少相关背景信息,且样本支离破碎,一直未能对其进行详细描述。此次,德国艾伯哈特—卡尔斯—图宾根大学考古学家凯特林纳·哈弗缇及同事,使用最新现代测年及成像技术,对这两块头骨(分别记为Apidima1和Apidima2)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Apidima2头骨表现出类似尼安德特人的特征,比如眉骨粗圆,迄今已有逾17万年的历史。Apidima1则兼具现代人类和人类祖先的特征,比如后颅呈圆形——这是现代人类独有的。Apidima1至少已有21万年的历史,比之前报道的欧洲“最古老智人”还是要早逾15万年。
在随附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莱曼学院与研究生中心科学家总结表示,这些分析表明,现代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远远早于此前的预期,并且印证了这样一种假设:走出非洲存在多条扩散路线。(科技日报北京记者张梦然)
圆明园沉睡百年古莲复活盛开
7月7日,圆明园如园遗址考古出土的古莲子在圆明园荷花基地首次盛开出美丽的花朵,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
年,在长春园最东南隅的如园遗址,工作人员在进行遗址考古的过程中,陆续在镜香池内发现了11颗古莲子,这是圆明园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以来首次发现古莲子的存在。目前11颗古莲子,3颗送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进行年份鉴定,剩余8颗开展培育实验的古莲子有6颗成功培育成苗。这6株古莲,4株古莲定植于圆明园荷花品种资源圃的条池内精心养护,已盛开,来圆明园的游客都可以近距离观赏。2株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盆栽养护,用来做分子标记进行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未开花。
据了解,古莲子之所以能活千年之久,一方面是由于它一直被埋在温度低、湿度小、少微生物干扰的泥炭土中,在这种干燥、低温、封闭的环境中,古莲子不具有生根发芽的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古莲子的外面有一层硬壳,可以完全防止水分和空气内渗和外泄。在莲子里还有一个小气室,里面大约存贮着0.2立方毫米的空气可以维持古莲子生命。古莲子含的水分也极少,只有12%。在这种干燥、低温和密闭的条件下,古莲子过着长期的休眠生活,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因而可以历经千年后仍能萌芽、生根、开花。
圆明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古莲的研究,可用来探讨动植物生命延续的过程,也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圆明园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还可以通过对古莲子的培育,复活这一古老基因进行新品种培育。古莲之所以能保存这么长时间,由它自身的分子结构决定,通过对它的研究,对将来食品和保健品在抗氧化功能,延迟人体衰老提高免疫力方面有一定的意义。(国家文物网李瑞)
河北临城发现明代万历年间石碑记者从河北省临城县获悉,文保工作人员在该县普利寺塔南进行土地平整时发现一通明代石碑,该石碑为明代右佥都御史乔壁星撰写的“普利寺饭僧碑记”,镌刻时间为明万历四十一年(年),距今已有年。
据《明史》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一十七记载,乔壁星是临城人,生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七月十四日,卒于万历癸丑年四月初十日,官至明代右佥都御史,亦巡抚四川。
由于施工原因,该碑出土时已损坏,石碑残高厘米、宽90厘米、厚30厘米。碑文为楷书,共计字。碑文介绍了普利寺僧信梅倡议为众百姓施舍粥饭,乔壁星为此善举撰文立碑,永垂于后。据临城县文物保管所所长索丽霞介绍,根据县志记载,普利寺肇建于唐代,毁于民国年间。该碑的发现,对研究普利寺的规模、肇建年代及明代右佥都御史乔壁星均提供了实物资料,为下一步普利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物证。(新华社石家庄白明山)
山西吕梁发现罕见仰韶中期房屋遗址
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工作者在吕梁市离石区发掘出一组罕见的仰韶中期房屋遗址。
4月至6月,为配合祁离高速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吕梁市文物调查勘探队,对高速线路涉及的德岗遗址保护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位于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德岗村,面积约平方米。
本次发掘发现了一组较为完整的仰韶中期房址,均为五边形的半地穴房屋,成排分布,门道朝北,门口建有椭圆形火塘,屋内靠南地面存有尖底瓶、夹砂罐等陶器。
该组房址中,规模最大的房屋面积达平方米,火塘直径1.4至1.7米,并有片石铺筑的长4.2米、宽0.8米的门道。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位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地,距今约至年。全国多位考古专家对该遗址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这组房址的特殊结构和使用功能进行了研讨。
“房屋面积远超古人居住的规模,而且古人一般不会选择在阴面建房。此外,火塘位于房屋内上风口的位置也很特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弩认为,该房屋为日常居所的可能性很小,其作用很可能是部族首领举行特殊仪式的地方。
也有专家提出,房址内的出土品为普通生活陶器,等级达不到举行特殊活动的标准,并且没有发现任何礼器。此外,房屋是否为封闭结构仍然存疑,门的走向也无法确定,该房屋的具体功能还有待更多的证据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开展区域系统调查,与建筑学、民族学等领域专家开展多学科合作,以推测该遗址的具体功能,并复原建筑结构和居民生活原貌。”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研究员王月前说,该遗址的进一步研究将为了解仰韶时期居民的生产生活、社会结构以及宗教活动等方面提供重要线索。(新华社太原王皓、解园)
山东发现一处元代砖雕壁画墓葬
记者日前从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获悉,山东济南长清区发现一处元代砖雕壁画墓葬。据悉,这是一处生存条件较好、壁画精致富丽、规格较高的墓葬。
据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科科长郭俊峰说道,这处墓葬的地下古修建为圆形布局,穹顶有莲花形浮雕,墙壁有似祥云的精致壁画,写有“大元国至元二十二年”字样,整体外形酷似蒙古包,朝南边像似有墓道门。
“今朝发掘出有确切笔墨记录的元代墓葬不是许多,很是贵重。”郭俊峰说,他们决定对这处墓葬进行原址掩护并挂号。在没有其他能影响墓葬寧静的工程和外界因素的环境下,暂不举行急救性考古发掘。
据了解,这已不是济南初次发明元代墓葬,同样位于长清的中华女子学院就曾发掘过元代古墓,章丘也发现一处规格较大的元代砖雕壁画墓。另外,济南凤凰路、华龙路、化纤厂路等也都曾发现过元代古墓。(新华社济南记者孙晓辉、王志)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当地时间年7月6日10时42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根据世界遗产第3、4条标准,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此外,城址的格局与功能性分区,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台地上的居住遗址分布特征,都高度体现了该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国以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同时揭示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礼仪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元的过渡,代表了中国在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遗址真实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其中遗产区由瑶山片区、城址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四部分组成;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同时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
在大会审议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委员国中乌干达、澳大利亚、挪威、坦桑尼亚、阿塞拜疆、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突尼斯、布基纳法索、津巴布韦、巴西等众多国家代表先后发言,对“良渚古城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给予高度评价,对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表示积极支持。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代表中国政府在发言中表示,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是见证中华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今天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令全体中国人喜悦和振奋。(国家文物网文宣)
鸣鹤书苑新媒体运营部
-END-
专注考古:荐展/快讯/学术/
(鸣鹤书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zy/20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