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资源 >> 上个世纪中叶的苏联石油工业
■宫柯
新中国创立之始一穷二白,摆脱落后的唯一出路只能依靠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给予经济技术援助。当时的苏联是中国崇拜的楷模,党中央颁布了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国策,以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为摹本开始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进程。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年7月,国务院序列比照苏联的模式增设了石油工业部,派出专项考察团,对苏联石油工业的现状做了全面系统的了解。
年,十月革命胜利前的俄国仅有巴库、格罗兹内、玛依柯伯、恩巴、费尔干五处油田,全部集中在南部的里海西岸,统称为巴库产油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的石油开采量60%被外国资本控制的三家石油公司占有,追逐利润的掠夺性开采对油田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在里海之滨的巴库城区见不到绿荫,喝不上淡水,到处弥漫着燃烧石油飘荡的黑烟,作家高尔基曾把这一带描绘成“黑暗地狱”。年,苏维埃政权宣布油田国有化的时候,全苏联的石油年产量尚不足万吨。
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苏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油工业一跃而起,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石油生产国和技术输出国。历史性的转折起源于年1月召开的苏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苏共号召石油地质工作者向莫斯科东部尚未进行石油勘探的广袤区域进军,提出了建设新石油基地的宏伟构想。著名石油地质学家、苏联科学院伊万·米哈依洛维奇·古勃金院士创立了区域石油勘探的崭新地质理论,他对俄罗斯中央地台进行了整体研究,指出在伏尔加至乌拉尔之间埋藏的泥盆纪地层是生成和蕴藏石油的有利地区。天才的古勃金院士高屋建瓴一语中的,在他的引导下挺近荒原的勘探队驾驭钻机,很快在巴什基利亚、莫洛托夫城、克拉斯诺卡姆斯克、舍次兰、斯达夫罗保尔、布古鲁斯兰等地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藏。到年的时候新的产油区连成了一片,建成了以十月城为中心的又一处大型的石油生产基地,苏联人称为第二巴库。这片富集石油的广袤区域,总面积比英国领土大两倍又四分之一,比法国领土还大二分之一,并且油层的埋藏深度浅,石油的品质优良,地下能量充足,60%以上的储量可以自喷开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苏联的石油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
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苏联的部分油田尽管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是元气没有大伤,战后很快恢复了生产。苏联共产党召开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时候,提出五年内要增加85%的石油产量,用以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新的建设。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强大的重工业实力,苏联制定了优先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早在卫国战争爆发前的年,苏联的钢产量已经达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生产规模。战后转为民用生产,充足的优质钢材和技术储备为石油管材、钻机钻具、采油机械、炼化装置的制造提供了保证。年,苏联制造的重型钻机最大钻井深度达到米,成为石油钻探和开采必不可少的利器。钻采装备全部立足于自己制造,应有尽有,成龙配套。尤其是发明了技术性能先进的涡轮钻具,摆脱了石油钻井依靠钻盘驱动方钻杆的限制,钻出了井筒轨迹可以人为控制的定向斜井,使位于重要建筑物下方、河底、湖底,近岸海底的石油得以开采,钻井和采油工艺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年统计,美国新钻一口井平均增加的石油开采量仅有吨左右,而当时的苏联却高达0多吨,是美国的6倍。
资料图:苏联工业化进程中的宣传画:石油工作者,快马加鞭为祖国!(年)
在油田开发方面,苏联全面超过美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油田往往被多家石油公司分区占有,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投资人不会考虑油田的总体开发效果,尽可能在各自的占有区多打井,快采油,不仅造成了天然能量的浪费,并且还降低了采收率,致使70%左右的石油滞留地下难于开采。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油田归国家所有,为油藏的整体评价,制定开发方案,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了保障。上个世纪40年代,苏联的油藏工程师终结了靠运气采油的盲目性,把油田开发引向了科学的轨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系统理论,通过在中小油藏上进行边缘内和边缘外注水补充油层能量的先导实验,取得了突破性的技术成果。科学开发油田的新方法在杜码兹和罗马什金等特大型油田的开发中得到了全面应用,开创了油田早期内部注水保持地层能量和按照不同性质实行分层开采的先河。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的油田开发已经取得了采收率超过40%的卓越成就,并且还使采油成本下降了三分之一。年,苏联的石油年产量飙升到1亿吨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11%。尽管当时美国的石油产量还稳居世界第一,但是科学技术的含量却逊色于蓬勃兴起的苏联。
在油气集输方面,上个世纪中叶的苏联已经建成了总长度一万余公里的大口径输油管道和几万公里长的天然气输送管道。这些纵横交错的钢铁巨龙,穿越浩瀚的荒原和原始森林,将各个油气产区与上百座炼油厂连接成一张高效率、低损耗的油气输送网,源源不断地为苏联的石油化学工业提供原料。上个世纪50年代末,苏联生产的朔料、合成纤维和人造橡胶的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令当时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羡慕不已。
中国既是苏联的盟友又是陆地接壤的邻国,政治背景和地理环境决定了新中国只能站在苏联一边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苏联给予的援助尽管不是无偿的,也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但却是中国最急需的。年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占当时苏联对外贸易总额的15.4%,仅次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德),居第二位。那时候中国只能向苏联出口锡矿、大米、肉类、水果、茶叶、油料作物、毛织品、丝绸、黄麻、服装等低端产品,换回国内尚不能生产的机器设备、各类石油制品和化工原料。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苏联向中国首批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年又向中国贷款5.2亿卢布。同年的10月12日,中苏两国还签订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苏联出人员、出技术帮助中国建立国防现代化和工业体系,先后有个基础项目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工建设,我国累计获得了7余份技术资料。其中石油工业部在苏联的援助下建成了百万吨加工能力的兰州炼油厂,陆续进口了各种型号的石油钻机、钻具、采油机械和石油勘探开发所需的仪器仪表。还选派名留学生到苏联进修石油专业,参照苏联的模式建立了北京石油学院和石油科学研究院。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苏友好的蜜月期仅仅维系了10年,但是这10年打下了后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无论以什么样的眼光回望那段历史,都必须承认当时的苏联是中国迈向工业现代化的启蒙导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