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资源 >> 丽江平遥巴库假如古城会说话
过去20年间,家乡的面貌已然在不经意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匿于山脚下田野间的土质老房还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民居。和附近的钢筋水泥大楼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饱经风霜的房子看起来似乎有点脆弱,但它的存在却很难不吸引到我的视线:燕尾式的房檐从眼前掠过,黑瓦鳞比栉次地排列着。或许是滤镜作用,在我眼里,这有些年头的房子更显特别。
被草地、菜地环绕的老屋,占据了超平米的空间,相较于多数现代人的居住空间来说,实在有些过分奢侈。粗粝憨实的外表留下了斑斑驳驳的印记,有烟火的痕迹,风雨的影子,还有漫长岁月里那生生不息的劳作记忆……
距离它不远处,毫无章法地挨着几排90年代后建成的房屋。五层半的砖头房已经具备了现代化房屋的雏形。方方正正的格局,虽各家有各家的样貌,但那是门里的故事,关上门后也看不出什么不同。因周遭环境差异而天然形成的特色感正逐渐消失。
再往大路方向走走,千禧年后建成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30多层高楼的衬托下,周围的一切都显得迷你,人的力量感也随之大打折扣。放眼望去,高楼的个性则更加模糊,除了高,似乎也难以再说出其他吸引人的优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幅图景浓缩了30年的城市记忆,也暗示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节节攀升。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方面,城市早已发生了巨变,变得更具现代化、更有舒适感、更加便捷高效;另一方面,城市的面貌越来越相似,若不是有地标性建筑的存在,民居建筑并不足以叫人分清河东河西。
因此,我由衷地喜欢古城。古旧的城市里不仅有其独特的历史,还有鲜明的建筑撩拨人的心弦。有个性的人事物总是自带光环,熠熠生辉的。
中国有四大古城:安徽徽州、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及云南丽江。我分别于09年、12年去过丽江及平遥。
丽江古城
09年的互联网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花样也不够丰富,但云南印象的美名仍是以其特有的方式笼络人心。与西安、北京这样的古都不同,丽江古城少点了拒人千里的气势,多了点温婉轻柔的气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过去,出国旅游并不像如今这番简单,因此每逢假期,大家会把异常澎湃的游玩热情抛洒在国内各大景区。像丽江古城这种集小资与少数民族风情于一身的地方尤为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城内的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石板路上来来回回地走动着,拍照的人不多,或许是没时间掏出相机拍照。青石板们并不接受停留超过5秒的游人。大家随潮而动,来和去的行人相互交错着。
夜晚的丽江是个身姿曼妙的神秘女郎,我们看得清她身上所有的时尚元素,却猜不透她的真实身份。此时的她明艳热情:满城流动的光影滑过行人的面庞,摇滚乐在耳畔边炸开了花,在静谧夜色的映衬下,城里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被裹挟于其中的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摇曳了起来。
?以前拍的照片实在太难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经了一宿的欢腾,丽江隐去了她热辣的样子。这时的她优雅、端庄。摩肩接踵的旅人如潮水般退去,古城又恢复了它原有的生活样貌。清净的街道上时而走来三俩拍照的游人,时而走来上工的纳西族女性……褪去五彩衣的建筑现出了原形,裂纹、青苔、腐败这些原本碍眼的元素反倒为其增色不少。
?凌晨5点的丽江
有了商业化元素的加持,丽江的古朴中渗透着更多元化的年轻因子。时过境迁,不知古城是否还是我记忆里的模样?
平遥古城
坐着绿皮火车一路西行,历经一夜的颠簸终于到达平遥。没有小桥流水人家、山峦为晴雪所洗的中原古城则更显刚毅。
尚未到假期高峰,古城里仍是一片静谧。初到平遥恰逢阴天,灰色的城砖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碳灰,这是特有的山西景象。
正在大街上走马观花,不远处传来了阵阵鸣锣声。转头一看,原来是威武的“知县”经过,要百姓让道。大家退到两旁,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看样子,演员们早已对此习以为常,丝毫不见怯场。
尾随着大部队,跟着他们一块经过了县衙、大牢和镖局,演员们会在特定的几处位置上演剧目,还原那个时代的生活。这氛围营造得真好,竟给人一种穿越了的真实感。
城墙必定是要爬上去看一看的。城不大,走起来不必费太多功夫。位于城墙上能更好的俯瞰古城全景:被新城包裹的古城保留了明清时期布局严谨、左右对称的城市结构,高低起伏的屋脊在眼前展开。
上千座挡马墙顺墙势绵延着,72座战士般的敌楼向前方挺立着,一副誓死不屈的架势。敌楼盖得中规中矩,而角楼的样式则更为丰富,飞檐走兽衬得它更加灵动。
往城里望一望,随处可见的红灯笼高悬于青灰色的砖瓦前,一红一黑,古朴的氛围里骤然升腾一股烂漫之情。于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起《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当故事有了建筑氛围的依托而变得张力更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巴库古城
巴库古城建于一片高地之上。纵观城内的建筑,说不上属于哪种风格,这或许和巴库所在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组成有关。在这里,既能看到圆顶的阿拉伯式建筑,也能看到巴洛克式的建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筑的外墙干净到几乎没有瑕疵,暖黄色的墙体在太阳的照射下白到发光,算得上是建筑界的保养达人。
石板路迷宫式布满全城。我们只是随性而走,并不担心迷失。穿行其间,时而路越走越窄,时而越走越开阔,毫无章法。
沿着某条小道一路向内,忽然来到了一片微型小广场,看样子像是给居民纳凉休憩的地方,过去也可能用于办集会。偶遇几位在此玩耍的小朋友,见我们不请自来,害羞得赶紧收敛起动作。
为了不打扰他们的兴致,赶紧沿着石阶上行,火速离开。为了衔接坐落于不同高度的民居,石板台阶架起了通行之道。穿行其间,仿佛置身于冰与火之歌的世界。
建于城中高地的希尔凡王宫是15世纪的建筑作品,由于正在修缮,遗憾此行无法一睹真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少女塔在城边,十二世纪留下的历史遗迹,濒临里海。据说过去里海就在少女塔下,滚滚浪花拍石而起,而现在的里海已退到了百米之外。
我们深夜才到达巴库古城,借着月色散发的微光,古城的净一目了然。原以为这不过是黑暗为我们演得一出好戏。次日出行,钻进各处羊肠小道中,着实打心底惊叹这座古城的净与静,纵使日光灼灼,也没能令它有丝毫退怯。
经过不少居民家门口,还能看见他们精心栽培的茵茵绿植正肆意地向上生长,攀着墙缠着线一路绽放……这袭人的绿意紧紧跟随着我们,忍不住想要唱歌。
回头去看那些被永远留在昨天的上千个日夜,好像也找不到几个难忘的片段,因为相似的日子总是越过越多的。
着笔写古城的时候才惊觉,原来丽江的故事也要倒回十年前了,真是十年如一梦。为了写好这篇文章,翻到了多年前的相关笔记,才勉强能勾起一丝丝画面。说到关于建筑的记忆,早已变得零散又缥缈,虚虚实实间还能捕捉到的不过是种感觉罢了。
身处这昼夜更替的时光里,回想起过往,免不了一阵唏嘘,一阵感叹,而这短暂的时光终不过是那些古建筑生命长河里的一瞬。如果它们会说话,阅尽人世沧桑的它们又会怎样评价这个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