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库

南康文学年第28期总第期

发布时间:2020/7/23 17:17:41   点击数:

点击上方蓝字“南康作家”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编者按

浮石大山脑是南康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5月31日,区作协党支部组织20多名会员前往景区开展以“践初心,弘文化,促振兴”为主题的采风活动,深入挖掘景区的古色文化、红色文化和绿色文化,创作了一批文学作品。本期推出浮石乡采风作品选(三),以飨读者。

[浮石乡采风专版]

[散文]夏走大山脑钟恢平去万亩大山脑采风终于成行。大山脑,位于南康城区西南约20公里处。在去大山脑之前,文友给我做功课了,大山脑有几个标签:南康的“后花园”、南康的“若耶溪”。不禁让我想起,江西南康唐代大诗人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细品此诗,感觉确实不错。夜色朦胧,泛舟山水,抚溶溶潭烟,赏林月穿行,望满天繁星,让人置身红尘之外。游大山脑,有若耶溪这感觉么?年5月31日,周日,下午三点半时分。骤雨初歇。我们一行五人,从窝坑村委会驾车,沿蜿蜒的水泥路,兴冲冲地往大山脑进发。车轮沙沙,清风拂面,绿浪后涌。抬望眼,群山巅上,雾岚氤氲;碧空下,轻云舒卷。车子穿过流水人家,车窗外,一茬茬碧绿的茶树,一一逼现在我们眼前,陪同的许导游开始娓娓讲述发生在这山里的故事。刚经过的美丽村子叫窝坑村,有十大脱贫故事,是江西的脱贫攻坚先进村;窝坑产的蕉溪茶,是公元年,苏东坡结束南谪惠州,乘舟章水北归时,在浮石品过的“雨前茶”,并给南康留下了千古名篇《舟次浮石》,其中“焦坑闲试雨前茶”,让蕉溪茶历久弥香。如今这茶,助力窝坑脱贫致富;大山脑与大余交界,是当年陈毅在赣南坚持三年艰苦卓绝游击战斗的红色故地……约摸十来分钟,看到三辆小车停在前方。到了!车刚一停稳,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下车了。右方一小瓦房,是个小卖部,其前方斜坡,一条水泥路通向右侧山坳。左方一座小桥,横一栏杆。许导说,怕雨季滑坡,禁车进入。许导带我们择左路,跨栏杆,过小桥。大雨过后,新修一车道宽的沥青路面,越发干净黑亮,只是蕉溪水有些泛黄。溪水两旁平地与缓坡的树林里,错落地摆放着一些蜂箱。许导介绍,光这一小片,就有一百多个蜂箱,整个大山脑林区,散落着三万多个蜂箱。这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勤劳的蜜蜂,四季飞舞在这万山之中,采集百花,酿出色泽棕亮、黏稠、甘甜浓郁的蜂蜜,深受顾客钟爱,年年供不应求,给当地蜂农和村集体带来不菲的收入。望着山路旁绽放的各色绚丽夏花,见蜂飞蝶舞,我似乎闻到了蜂箱溢出的甜香。循路而行,右边一大片青翠藤蔓,叶如掌大,把路旁一大片灌木网得严严实实。这是野生葛藤,以前人们没有发现它的经济价值,如今人们发现了它有食用和药用价值,每年入冬后,村民们把它们挖出来,捣碎成粉,过滤,晒干,洁白的葛粉成了白花花的银子。许导讲得津津有味,诱得我馋了,真想动手去现挖几根葛根,带回家煲汤和磨粉。前行右转,路旁一中年妇女,蹲在小溪旁拉扯些什么,走近一看,她已拔了一小堆青棕色藤植。一问何用,她说,这是椒藤,极好的中草药,熬水洗澡,妇女舒筋活络,祛湿暖体。这不,她儿媳刚生了个小子,她特地跑十里路,来这里拔,回去熬水给儿媳洗澡。见我们感兴趣,妇女打开了话匣子,说这大山脑草药多的是呢!每年端午节前,她都会来这山溪旁拨鱼腥草、菖蒲、痧草、蒲公英、车前草……冬天来割香藤,砍黄元柴打黄元米馃……这些,除了自用,都拿去卖了,很受人们喜爱的。听了妇女兴奋地讲述,更增添我们对这大山脑的神秘之感。不远处,左溪旁,有两大一小三人,应是一家三口吧,男的拿小网往溪里捞鱼呢,小男孩则在旁边蹦蹦跳跳,高兴得好像捞着了鱼似的。有鱼吗?我问许导。有,石斑鱼,中午吃的鱼就是这条溪里的,好吃不?嗯!鲜甜嫩滑。现在雨后水大水浑捞不着,等水小了,水清了,翻开水里的小石块,你还可以捡到另一种宝贝——螃蟹。许导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前几天,他就带了一个户外拓展团队,在这条溪河里抓螃蟹。大家都玩得异常开心,把抓到的螃蟹带回营地,油炸、黄闷,美味至极,人人都赞这是鲜有的山珍。他一边讲解,一边翻手机拍的现场图和视频给我们分享。好吧,下次我一定择日再来,体验一下抓螃蟹的乐趣。之前,我脑子里的大山脑,不过是南康一座原始森林、一个天然氧吧而已,没想到她这么纯净、鲜活,这么富有,而且一如既往,默默无私地奉献着她拥有的一切。一种崇敬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越往里走,两山越逼仄。头顶上的天空由块状渐呈线形;路旁树木越来越高,树林越来越浓密。雨后的山间,翠色靓丽,空气清新润泽,我们畅快呼吸,好让肺来一个彻底的清洗!一片片树叶青翠欲滴,尽情舒展着盎然的绿意。前方山腰上一片竹林,竹尖自然曲线下弯,叶子上噙着的水珠,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微风拂过,竹涛阵阵,真是难得一见的动景画。继续前行,约走了四公里处,令我们惊喜的是,雨后的大山脑,非南北朝王藉诗赞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地,而是山水虫鸟林齐奏交响乐,并开天然大型音乐会之处!听,右边大溪,雨后水势激奔,在陡峭处击打山石,发出轰鸣声;左边是公路排水小溪,雨水顺坡而聚,入小溪后潺潺有声,淙淙而歌。涧溪旁,小虫喑哑,山坡处,可听山鸡咯咯。树巅上,半山腰间,热闹至极!夏蝉亮着高嗓门热唱:哑吚——哑吚——我竟然在夏天听到秋蝉尖叫:嘶比呀——嘶比呀——两山间斑鸠争鸣:咕咕——咕咕——还有,百灵婉转越天外,小鸟啁啾、呢喃私语,蟋蟀嘀嘀……在这里,鸟儿昆虫不分昼夜和季节,尽情欢歌,高声鸣叫。林林种种乐音,伴溪水激越,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悦耳动听,让我们心旷神怡,心旌荡漾。我们随音而振,随乐而兴,随声而悠,乐而忘归。那可是我有生以来所享受到最妙的听觉盛宴——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那是大自然的欢歌、大自然的交响乐,那是大自然的倾情演绎!只有生态极佳的森林,才会呈现大自然如此精妙的本色盛乐。我想,当初泛舟若耶溪的时候,綦大诗人忘情沉浸于行舟入花溪,云月在山巅穿行。那水光山色,静得幽远,恍若隔世,让人逃避世事。可他万万没想到,在家乡的青山绿水中,竟雪藏有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舞台吧?!这些自然之乐,高亢悠远,欢欣鼓舞,让人激昂,催人奋进,是一个个生命在为青山吟诵,为绿水高歌。再往上走,天色渐暗,我们只好折返。在森林交响乐中,在徐徐清风中,我们如碧海绿浪的游鱼,慢慢回游。下山时步移景换,一里不同天。返往八公里,享受听觉视觉盛宴两小时,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尽情舒展,尽情释放。此行真不虚!途中许导给我们每人拔了几株山间兰花,说作为纪念,让我们不虚此行,带回家种养,十月开花,芳香满屋,一定会再忆大山脑。还用等到十月吗?一有时间我就会来的!大山脑,还有这么多谜团,在我心中尚未解开:蕉溪茶的味道究竟如何好喝?红军在大山脑的驻扎地在哪里?山上“八仙下棋”的地方究竟长啥模样?……上过数次井冈,看过它的流泉飞瀑,深深竹海;游过桂林山水,走过张家界的十里画廓,这独有美妙、爽爽的视听享受,心身俱悦之如仙之感,只有在家乡的大山脑里才有!初游大山脑,走游两小时,还只探到冰山一角。一种相见恨晚的情愫,在心头郁结。有人说,她是南康后花园,南康若耶溪。可在我想来,这言不及实呀,等我游遍咱们大山脑,解开所有的谜团,再安个恰如其分的美名,好让她实至名归。要不,穿越时空,我邀綦毋潜大诗人,遍游家乡大山脑,倾听窝坑感人的脱贫故事,入蕉溪捉鱼摸蟹,赏森林交响乐,他由感而赋诗《夏走大山脑》,那诗情画意,恐胜《春泛若耶溪》吧?!——原载《赣南日报》年6月11日第12版南康有个"若耶溪"曾本亮一千二百多年前,南康籍著名诗人綦毋潜的代表作《春泛若耶溪》以春江花月夜景象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给人以轻松畅适的感受和美的欣赏。南康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其山其水、其景其物、其人其事,犹如《春泛若耶溪》景象和意境再现,它不是别处,正是南康区的浮石乡。这是笔者日前到浮石采风后所引发的感悟。如果你没到过浮石,就不知道什么叫山明水秀,什么叫人文荟萃,什么叫人文底蕴。朋友,去看看呗,浮石真的很美。北宋大隐士田辟,南康县西华乡桥口村人,因离浮石不远,他的生活和成名与浮石有着不解之缘。田辟教子有方,生九子个个考中进士和秀才,成为南康、赣州乃至江西的一段佳话。另外,田辟与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交往很深。苏东坡来南康曾两次想见而未见田辟,为表心境在南康留下了优美的抒怀诗行。更有趣的是,苏轼在与田辟交往中发现了田辟夫人的才华,他们的吟诗作对成了千古绝唱。一是以章江边的浮石村为切入,苏东坡问:“浮石几时沉?”田夫人用与浮石相邻的地名新城对之:“新城永不旧”。前一句预示着浮石永不沉,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后一句预示着新城永不旧,日新月异,繁荣昌盛。二是有一天,田夫人陪同苏东坡漫步在柳树塘边,这里有女子在塘里洗白绢,苏东坡看见撒在水面上隆起的一个白泡,便吟道:“双手捧对鹅,‘呼嘭’飞落河。”田夫人马上应对:“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说到苏东坡,他与南康与浮石与田辟都有着特殊的缘份和特别的情结。那年那月,他路过南康,舟到浮石时,亲品了当地的蕉坑茶,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舟次浮石》的优美诗句,人们至今广为传诵。苏东坡是正月来到浮石蕉坑的,招待他的是上一年的雨前采制茶,但没哪个说是“雨前茶”,茶叶依然清香,茶味依然甘醇。后来,浮石蕉坑下的这条溪改名为蕉溪,由此当地有名的“蕉坑茶”也改名为“蕉溪茶”。蕉溪茶最早叫“窝坑茶”,也叫“蕉坑茶”,创于三国而盛于宋代,有江西四大名茶之称,产于南康境内的南岭山脉窝坑村,如今赣州蕉溪生态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就在此。浮石有个贤女娘娘,其传说很多,关于她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据乡人介绍,贤女为刘氏家族,生长在浮石河边,她有着沉鱼落雁之美貌,更有温良贤淑之美德,向往美好生活,只因为抗争婚姻,而以悲壮离开了人世。或许因为有了贤女的“贤”名,矗立在浮石河畔的浮石山,形如黄牛,状如神龙。这里的山水可以明鉴,贤女泉、贤女墓、贤女祠都因贤女经历而得名,因贤女名声而称地名的有贤女埠、贤女村、苏访贤等等,浮石有关“贤”的故事到处皆是,广为流传。人们为贤女建祠筑碑立传,贤女的美德在哪里?精神是什么?道义又如何?方圆百里,浮石一女,忠良坚贞、勤劳淳朴,让人慕之、令人仰之、为人吊之。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管怎么说,浮石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到处是青山绿水,到处是阳光正气,到处是勃勃生机。令人可喜的是,近些年,随着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全方位导入,浮石的发展优势更加凸显,退耕还林、河道净化、湿地利用、修路建桥、市场建设、乡村整治,这一件件推动浮石文明跨越的务实举措,举旗定向,落地有声,更加彰显出一代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贤女村委会旁偌大的浮石乡中心小学的校园里,我们看到了以“贤”为本的校园文化,感受了求“贤”似渴的迫切愿望,信守着以“贤”兴学的坚定信念。他们倡导“贤德服人,贤风育人,贤事感人”的文明风尚,彰显“敬贤之星、策贤之星、习贤之星”的精神风范。[散文]

遇见浮石

郭小鹿浮石,南康的一个乡镇,距离城区十多公里的路程,因其山水生态优美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南康的“后花园”。我带着笔记,怀揣一颗好奇的心,来到这里,想要细数它的过往,聆听它的故事。沿着国道进入罗坳村的地界,便看见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整齐地排列在公路两旁,像士兵一样坚毅挺拔,英姿飒爽。几只飞燕从枝旁掠过,留下一串悦耳的歌声。村庄里新建的民居依山傍水,阳光照着茵茵草木,任凭炊烟徐徐萦绕,目之所及,皆是好景致。进入贤女村,便是浮石乡政府的所在地,也是浮石文脉的源头。相传在北宋时期,浮石有农家女孩刘氏,到了出嫁的年龄,父母便将其许配与高州村蔡姓人家。却不想因蔡姓家道中落,被财势雄厚的吴姓人家强行使之接受聘礼。因为封建的社会制度,孝顺的刘氏女孩只恨生不逢时,为了不使父母为难,便含恨投潭水自尽。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刚烈贞洁的女孩,便立“贤女祠”于潭边,并修筑贤女墓纪念她,这就是贤女村地名的由来。浮石刘氏女孩以弱小之躯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用生命诠释着贞洁、贤惠这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传统美德,并赢得后人的尊重和纪念。在千百年后的今天,贤女娘娘的故事已然成传说,而她贤惠、贞洁的美好品德,却一直被后人传颂,并把这种高洁品德和美好品质传承至今。在乡亲的带路、指引下,我们前往传说中“会浮动的石头”——浮石山。登上浮石山,整个乡镇的风貌尽收眼底。与乡政府办公室墙上那张泛黄的老照片相比,浮石还是那个浮石,只是,早就换了新颜。黄泥,滩涂,杂草丛生的荒地,已然变成了一片肥沃的农田,播种着无限生机。田里插着水稻,地里长着花生,夹杂其间的翠绿菜地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层叠起伏,错落有致,好像是上帝打翻了一瓶彩色的墨水,在这片大地上肆意渲染着一副山水田园画。勤劳的浮石人民,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耕耘着千年延续不衰的梦想,织就着美好生活的新画卷。沿着乡村公路一路前行,农家小院揽不住的白玉兰花瓣,飘洒了我一袖的清香。正沉醉在这芳香气中,忽然间,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茶园映入眼睑,让人眼前一亮。远远望去,蔚蓝的天空与绿色的茶园融为一体,形成一幅绝美的画卷。村部旁边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简朴大气,气象一新,老人们喝着茶拉着家常、孩子们在一旁嘻戏。中国是茶的故乡,而窝坑村的这片蕉溪茶园,则是浮石的精神文脉,也是浮石脱贫攻坚的重要成果之一,那一排排象征着茶农勤劳与智慧的茶树之间,掩映着茶农们欢乐的笑声。每当忙碌过后,泡上一壶绿茶,择一雅静之处,或与友人共赏,疲劳便即刻消除;或自斟自饮,慢啜细品,无须呼朋引伴,也不必推杯换盏,便可在一杯绿茶的芬芳中,享受这难得的恬淡悠闲。小小的清香叶片,因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成为最有文化底蕴的植物之一,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苏轼留下的千古诗句,更是让人们对这个村庄充满着无尽的幻想,多少游人远离城市慕名而来,只为在这一刻回归宁静和恬淡。不仅如此,这里还拥有一段峥嵘的红色历史。当年,陈毅元帅曾在赣粤边境进行了长达3年极其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其时,正是扎根于浮石山脉深处,率领战士们苦练杀敌本领、誓师出征。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在这淳朴的乡村,因这一盏老百姓亲手烹制的浓茶,而更使战士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克服了无数的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浴血奋战,以争取革命最后的胜利。如今,这一片绿色,以传承、创新的姿态,给这块历史悠久的红色土地赋予了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生命,这片土地,也因这人杰地灵的得天独厚,成为了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延续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基因,传承着乡村的红色精神文脉。午后的一场暴雨,阻挡不了继续探访浮石的心。有着“天然氧吧”之称的大山脑森林公园,在雨后安睡着。不忍心打扰它的美梦,便小心翼翼地沿着绿树浓荫、薄雾缭绕的林间公路缓缓前行,静静听着树叶沙沙,蜜蜂嗡嗡,蝉鸣声声,小溪潺潺,泉水叮咚。透明的清泉下,忽见几只小鱼,待我走近,来不及伸手,小鱼儿就调皮地躲开。便不再打扰它的自由自在,继续行走在诗意里的山林。此时天已晴朗,碧空如洗,雨后的阳光,正羞红着脸,穿过重重叠叠的枝叶照进来,连绵起伏的大山张开浑厚的双臂拥抱着每一缕阳光、每一滴露水,把这片土地呵护得草木盛茂,花草艳丽,以至每一株花草都是一首诗词,每一棵树木都是一段故事,处处皆景,步步入画。趁着这场雨后的清新空气,我毫无顾忌地自由深呼吸着,久久不愿结束此次涤荡心灵之旅。时下,正值离春远去、与夏相遇之时。如果你正想要寻一处清凉,觅一处宁静,何不来浮石感受一番,走进森林,走近大自然;或执一杯清茶,听老人讲那红色的故事,来一次精神传承之旅;亦可在这充满诗意的村庄,邂逅生活中的小小美好。今日浮石,正以新的姿态迎接美好生活![现代诗]浮石闲试焦坑茶吴愁眠一只只墨鸦落满枝头增晚色如果可以不做天外孤鸟愿做晚归的枝头不落叶远处升起的炊烟是归家的传唤那王家的子孙是不是都齐了?全世界只有深山幽林是最纯净的那千头橘便是我用尽一生打下来的最富美的江山远方的朋友你来,我以百结花相迎你走,我以瓜果相送黄州、惠州又何妨?浮生若如浮石坚而不沉霜剑也只能无奈化流水虽是一生碌碌,四海为家幸得好友二三,亦是足矣闲来一杯焦坑雨前茶越是滚烫越清香一叶一菩提一茶一人生眼前山川秀美硬把浮石当故乡浮石有焦坑雨前茶西南有翠竹绕白沙哦,我的西南,我的梦哦,我的焦坑,我的茶兄弟,再来一杯焦坑雨前茶他乡故乡何必作两乡!(注:这是一首古诗今译,原诗为苏轼《舟次浮石》,根据苏轼生平及诗歌意境创作。)[旧体诗词]苏幕遮?谒贤女墓张东桥

楝花风,梅子暑。布谷声声,相对啼谁主?独立荒丘凝泪睹,夹岸垂杨,默默连葭浦。

耻何容,羞岂吐。烈艳贞魂,一坠深流处。借问归帆人在否?无尽江声,浑似曹娥语。

贤女墓:位于浮石乡贤女村章江河畔。据传,北宋时,贤女刘姓,田家女。幼时父母将其许适高州蔡姓,因蔡家家道中衰,其父反悔,将其更许吴姓。后因蔡姓家庭中兴,其父又废吴姓婚约,复将其许回蔡姓。女曰:“先使我弃蔡许吴,今又欲从蔡,何视吾身太轻也”,因自投潭水而死。乡人韪之,名曰“贤女潭”,立贤女祠于潭上,修贤女墓以祭之。

主办:南康区浮石乡党委

   南康区浮石乡人民政府

   南康区作家协会党支部

END本期责编:悦山阁主人   摄 影:廖洪广 许朝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zy/1893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