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库

卡拉巴赫middot一个没听说过

发布时间:2021/8/26 13:50:49   点击数: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www.hhlsq.com/

从Tatev修道院出来,坐苏联老式汽车摇摇晃晃在山间盘旋,尽览秋色,很快就到了戈里(gori)。这是个小城,据说是城市是由19世纪德国建筑师的设计的,看起来道路整齐,红顶白墙,充满欧式浪漫风格。戈里的城边还有一片奇特的地质地貌,被称作“小卡帕”,就是类似于土耳其卡帕多奇亚的那种笋状石柱,只不过规模和壮观程度都差了不少。我们只是路过戈里,这些都无暇顾及,我们要去一个以前从未听说的“国家”——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山地共和国。

要不是为了去“卡拉巴赫”,我们应该往回走了。要不是因为那段历史和战争,我们也决计不会前往那块丁点大的土地,虽然它没有任何值得一去的价值,完全就是一个亚美尼亚的小城镇而已。不过人家通过战争独立了,尽管这个“国家”,除了亚美尼亚,联合国其他成员国都没有予以承认。但是人内心深处都有那么一点虚荣心,有些特别的地方,我去了人家没去,我就会窃喜,有机会就会炫耀。尽管我们时常说,走过多少地方并不重要,每个地方实实在在地去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也会对那些蜻蜓点水,下车拍几张照片就号称来过的人呲之以鼻。但是对于男人来说,护照页上多一张签证纸,走过的路多出一个国家总是让人快乐的事情。所以,在亚美尼亚,去卡拉巴赫倒是必修课一般。

到达汽车站的时候,并没有看到去卡拉巴赫的公共汽车,我们是提前到达,按道理是能赶上这趟大巴的。旁边一个等客的司机过来游说我们坐他的车,说大巴车刚走,等下一趟要明天了。大家都明白,也许他是在虚张声势,也许下一趟大巴很快就会来到,但是谁也不愿意拿宝贵的时间来冒险,万一呢?而且坐他的车去卡拉巴赫并不贵(其实在亚美尼亚包车,都很实惠),所以我们也就顺水推舟,坐了他的车。

在边境会有短暂停留,大家都要把护照拿出来登记,然后再去卡拉巴赫的一个类似于外交部还是移民局的部门去贴签证。要不是这个检查站,基本感觉不出来是从亚美尼亚到了卡拉巴赫,一样的民族,一样的语言,一样的货币。打个比喻,就像从成都到了绵阳一样。在我们登记护照的时候,一辆公共汽车比我们晚到几分钟,公车司机一下车就和我们的司机吵了起来,虽然不懂亚美尼亚语,围观热闹看着架势,基本上搞明白,我们司机为了让我们包他的车,就谎称大巴车走了(实际上是未到达),等路人甲告知大巴车司机真相后,大巴车司机大怒,硬生生四个客源被抢走,于是一路狂奔,终于赶上来讨个说法。

双方吵得很凶,最终没有动手,我们继续上路,顺利到达卡拉巴赫。贴了签证出来,准备去LP推荐的一家客栈,遇到一个老头,手里拿着一张纸过来,因为语言不通,也没仔细看那张纸写的什么内容,就以为是来拉客或者乞讨的。色狼冲他摆摆手,不再搭理他。老头丝毫不气磊,一次次地靠近过来,终于,色狼看了看他手里的纸片,惊呼他家有客栈,说与其到处问路,倒不如先跟他去看看,不喜欢再另外找。于是老头子带着胜利的喜悦,领着我们四个去了他家里,天气已冷,我们几个包房了,房间很大又干净,卫生间是新修的,还有个露台可以晒晒太阳,价格也还公道,就不想再找了。大家都说,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占得先机,这个老头给对面的客栈上了很好的一课,忘了说对面那家就是我们一开始打算去的LP推荐的。

这就是办理卡拉巴赫签证的地方,当然你可以选择贴纸签,也可以选择另纸签。

在卡拉巴赫,有座著名的雕塑一定得看。该雕塑的名字在亚美尼亚语中是“???????,?????????”(Menkenkmersarer?),直译为“我们是我们的山”,也被称为“奶奶和爷爷”。该雕塑由苏联亚美尼亚族雕塑家谢尔盖·巴格达萨良于年作,高2.50米,左右宽2.40米,重约千克,材质为红色的火山凝灰岩。该雕塑被认为是卡拉巴赫的亚美尼亚族文化遗产。

雕塑是由岩石凿出的代表卡拉巴赫山区人民的一对老年农民夫妇的半身像。两人佩戴着阿勒山山区的传统头饰,男性老人留着大胡子,女性老人则按当地传统用头巾遮住了嘴巴。两人似乎肩靠着肩,他们象征了当地人民不屈的精神。这个雕塑并没有基座,两个半身像的头部直接放置在了地上。年,参加落成典礼的巴库官员曾询问过雕塑中的两个人为什么没有腿,作者的回答是“因为他们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土地。”

雕塑位于市郊的一座小山坡上,在那里可以望远,实际上这片山坡就是一个公园,黄昏时分,不断有市民来玩耍。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问题源自斯大林,他觉得一个民族区域内,为了“分而治之”,需要尽量使这些地区的疆界内包括另外一些民族。我的理解是,统治者总是“高瞻远瞩”,觉得一个地方长治久安并不是什么好事,于是需要预先买几颗地雷,需要的时候再引爆。

比如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多数为亚美尼亚人,信奉基督教。年以前,该地区属亚美尼亚管辖。但年7月7日,该地区成立自治州,为了争取土耳其,由苏联中央政府决定,划归阿塞拜疆管辖。要知道,阿塞拜疆信奉的是伊斯兰教,对此,亚美尼亚一直十分不满,一有机会就要求苏联中央政府“纠正”。为此,亚美尼亚不少领导人在斯大林当政年代被作为“民族主义分子”,惨遭不幸。自年开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的民族主义运动强化起来,以不同方式要求将该自治州归还亚美尼亚管辖。由于此使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两族之间的关系也紧张起来。

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现在外高加索地区的形式。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棘手问题,卡拉巴赫地区夹在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另外亚美尼亚与伊朗之间还有一块阿塞拜疆的飞地!

虽然早在70年代,苏联国内民族问题就已经很突出,纳卡州的民族争端成为苏联民族问题一个代表,只是在当时强大的苏联铁腕统治下,这一地区并未发生冲突事件,当时的苏共中央有人建议把纳卡州升格为纳卡共和国,脱离阿塞拜疆,也不归属亚美尼亚而归属苏联中央直接领导,以解决纳卡问题,但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层认为民族问题较为复杂,不要轻易改变当时的现状和法律,以免发生更大规模的问题,纳卡问题就此搁置,也埋下了日后冲突的种子。

如果只看如今的民族成分,这块土地怎么都该属于亚美尼亚。可如果回看宗教和历史,一切就变得无比复杂。曾任德国总统的约翰内斯·劳在一本《卡拉巴赫冲突历史大纲》中,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的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人(并非东欧那个同名国家),到18世纪由阿塞拜疆可汗帕纳赫建立的卡拉巴赫汗国,都细致梳理了一番,得出的结论是,“卡拉巴赫是阿塞拜疆这个国家历史上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便双方都能承认纳卡地区原先的主人——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人,可那毕竟是一个先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又在波斯帝国影响下转信伊斯兰教的已消失族群,认祖归宗下去,也始终不是可以达成共识的解决办法。

要是追溯历史,那谁能够说清楚,耶路撒冷到底归谁?

年,由于海外亚美尼亚人的支持,苏联内部各种矛盾已经在爆发的前夕,无暇顾及纳卡的民族玩问题。卡拉巴赫地区的亚美尼亚人乘机宣布脱离阿塞拜疆,并驱逐在这个区域内的与土耳其人同文同种的阿塞拜疆人。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分别独立。两国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归属进行了两年激烈的战争。最终这场从年2月持续到年5月,并导致近4万人死亡、超百万人流离失所的战争,以亚美尼亚军队的胜利,并控制了卡拉巴赫及阿塞拜疆约9%的领土,而暂告一段落。

卡拉巴赫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离不开海外亚美尼亚人的支持。亚美尼亚人有点像犹太人,是一个重视商业和知识的民族。今天的亚美尼亚族国内人口只有余万,但海外人口有万到万之众,主要生活在俄罗斯、美国、法国、中东的伊朗和黎巴嫩等地。比如伊朗的伊斯法罕,就有一块区域叫“新朱尔法”(NewJulfa),这里就是亚美尼亚人最重要的居住地之一。

在亚美尼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属生活在国外。今天的埃里温虽然还是苏联时代的老格局,但中心城区店铺林立,看上去去相当时髦。亚美尼亚近些年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10%,但全依赖于国外侨民的投资。

海外亚美尼亚人同时也是这个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卡战争爆发后,美国和法国的亚美尼亚人捐赠资金和生活用品,甚至为政府提供了官员,为军队提供志愿兵。在美国,亚美尼亚裔居住在加利福尼亚、马萨诸塞和新泽西这样的重要州内,大多富裕而有影响力。90年代,正是他们致使美国国会禁止向阿塞拜疆提供任何外援。独立后,亚美尼亚一直在推动国际社会将奥斯曼帝国大量杀害亚美尼亚人的事件定性为“种族屠杀”。4年前,亚美尼亚裔游说团体就推动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相关议案。

战争结束,卡拉巴赫的阿塞拜疆人大都离去,所余人口中九成都是亚美尼亚人,他们举行全民投票,决定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要从阿塞拜疆独立出来,建立属于亚美尼亚人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山地共和国,目前全世界只有亚美尼亚一个国家承认它。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从那时起陷入胶着状态,形式上算是两个“停火”的交战国,但是冲突随时可能再度爆发。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旗帜大部分与亚美尼亚国旗相同。红色象征保卫国家的战斗中流的鲜血,蓝色象征对自由的热爱,橙色象征面包。指向西边的白色箭头状图案象征当前国家依然脱离亚美尼亚。

次日,我们来到舒沙(Shushi),大概15分钟的车程。纳卡战争中,因这里地势较高,一度成为装备和人数绝对占优的阿塞拜疆部队最重要的火力阵地,但年5月8日,亚美尼亚军队上演“智取华山”,从舒沙山下的峡谷悄然上山反扑后,才从此扭转战局。那条峡谷,现在是著名的景区,很多游客选择在那里进行徒步!

这是辆英雄坦克,第一个攻入舒沙,于是被卡拉巴赫人民供了起来!

舒沙不大,清清静静,人少的可怕!

教堂是必须有的,而且还不少,只是到处空空荡荡,一片沉寂!

教堂里木雕的耶稣,是不是太萌了点?!

一片断壁残垣,貌似清真寺,无声述说着当年战争的残酷!

看到铁门上的弹孔,色狼高兴得跳起来,说:我找的就是这个!

从舒沙回来,在市区闲逛。路过一片居民楼,飘荡的衣物挂得整齐划一,这样的晾衣风格,好像在上海见过!

在卡拉巴赫那几天,过得倒还悠闲,这块土地,除了经历过一段战争,其他的都很亚美尼亚,比如饮食和叶里温没有啥区别,用的钱币也是亚美尼亚的。城市不大,很多建筑都是新的,街道整洁干净,看着很舒心。

从舒沙下来,想看看战争纪念馆,把整个地区的历史都全面整理一下,奇怪的是,LP上标注的地方完全不对,问了很多人,走了很多路,还是无可找寻。大家干脆放弃了,跑到一家游乐场玩碰碰车。这家游乐场前一日刚来过,卡拉巴赫人本来就少,分散到游乐场的就更是门可罗雀,每次都是我们要玩的时候,还得四处寻找管理人员。碰碰车都是儿时的记忆了,现在玩起来竟然很嗨,好像嚼着炫迈口香糖,完全停不下来!这次,在等管理员的时候,看见两个小妹妹放学路过,招手叫他们下来一去玩。大家撞得东倒西歪,似乎一下子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快乐得无以复加。

至今,亚美尼亚共和国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山地共和国”从地缘上看非常被动,左右被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夹击,只有通过南北的格鲁吉亚与伊朗寻找出海口。现在亚美尼亚的居民年收入不到0美金,经济增长全依赖于国外侨民的投资。而卡拉巴赫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援还是靠亚美尼亚,完全看不出其支柱产业是什么。

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现在的稳定能维持多久,谁也不知道。与亚美尼亚目前的窘境相反,阿塞拜疆在里海却发现了很多油田,通过石油交易,收入大笔外汇。现代的战争就是在烧钱,谁有银子,谁就能占得主动和先机。以后和阿塞拜疆的关系,卡拉巴赫还真不能掉以轻心!

在卡拉巴赫带了三天,感觉实在是冷清和无聊,人少是一个方面,天黑了就完全无所事事。大家都开始想念叶里温,那就离开吧,只是希望,这里的人民能一直平平安安,不再有战争降临!

太乙的足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jt/2301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