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库

伊朗五十年石油风云

发布时间:2021/1/21 8:49:52   点击数: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110/5833932.html

“石油是伊朗的黄金,也是伊朗的祸根。”

“石油就是金钱,石油就是权利,如果世界上的油井突然干涸,现代文明就将崩塌。”

先调试一下心情,读点背景知识:

中国和石油的渊源很深,你知道吧,连石油这个名字都是老祖宗给起的。

老祖宗是北宋的沈括。之前,什么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叫什么的都有,沈先生说,以后就叫石油吧。

那时他在延安做官,当知州。在沙石泉水相杂之地,常有黑漆状液体冒出,他发现百姓把这货装到罐里,燃灯照明。沈括爱琢磨,就用这玩意可制墨。

在《梦溪笔谈》中,沈老先生说:“……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意思,这玩意将来必定牛大了,我就制几个墨玩玩吧。至于如何牛大了,沈知州那会没有说。一千多年前能认识到牛,就很不得了了。

其实,中国人在石油方面的贡献大着呢,钻井技术也源于中国。

想当初,开采石油那是纯手工。这方法太笨了,那时可是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早在公元年前后,就开始钻井取盐了,井深能达米。年前后,中国法子开始应用,年美国乔治-比斯尔受此启发,采用钻井技术获取石油,成立了世界第一家石油公司——宾夕法尼亚石油公司。

石油的富集区中东打从古至今也没闲着。当地人用沥青用作建筑胶浆,黏接起杰里科和巴比伦的高墙;那些溢漏的气体经久不息地在神庙里燃烧,古波斯拜火神教从此源起。

也是到了后来,石油的才成了黄金,成了现代政治经济军事的核心,也成了无数纷争祸害的根源。

年,一本名为《德国制造》书在英国热销。这本是不是说写得有多好,而是这本书击中了英国人的一个痛点:德国的威胁。

英国一位内阁大臣合上书,无奈长叹一声,我们已成“一个疲倦的巨人”。

今天的场景早在一百多年前即上演。多么熟悉。

19世纪90年代末,德国开足马力,要在全球政治、战略和经济中处于强力地位,确立世界强国地位。世界强国梦想最重要障碍,似乎就是英国的海上霸权。

海上霸权是英国世界地位和帝国安全的中心环节。那时,英国的帝国负担已显疲态,领先距离正被后来者赶超。

“阿加迪尔事件”发生后,面对密密麻麻德国军舰,丘吉尔清楚,英德之战争无可避免。

“海军至高无上的地位置于石油之上”,丘吉尔决心用油来代替传统燃料煤,以提供海军动力。丘吉尔这次走在时代前列。

一战的前夜,丘吉尔抓住了一个制胜的关键。

他没料到的是,石油在今后很长日子里,不仅是确立海军优势,更是世界体系支撑的核心。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同国家战略、全球政治与实力密不可分。

他同样没有料到的是,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型,也在根本上改变了很多人,甚至是国家的命运,是喜,是忧,不能由人。

在印度总督寇松勋爵看来,波斯就是“一盘支配世界棋局中的一只棋子”。英国对面坐的是俄罗斯。

波斯是亚洲与西方贸易和征战的交通要冲。军队人流如同潮汐,熙来攘往。及至十九世纪,这个屡遭侵犯的国家正经受一种全新的压力:俄罗斯和大英帝国,他们在这里政治和商业角力。

甩掉他们,远离他们,还我美好世界。波斯人的梦想很温馨,只是现实太过冰冷。

年代以来,俄国在中亚快速扩张和侵吞。对英国来说,俄国的扩张对印度的威胁很直接。

照英国公使哈丁的话说,“波斯的君主体制是一个古老的长期管理不善的集团,不管哪一个外部世界的大国只要肯出高价,或是对其腐败的毫无防御能力的统治者大声恫吓,它立即就会俯首称臣”。

哈丁担心这个大国指的是俄国。

俄国人对波斯的经济问题并怎么关心,“同七八百万衣衫褴楼的懒人做生意有什么利益可言呢?”

不要说俄罗斯人,就连英国人在意波斯石油的也不多。

那时,连波斯人都只知道有金、银,哪里清楚什么油田。虽说早在公元7世纪之前,古伊朗人就已经用石油点燃圣火,还长久不灭。

年底,基塔比将军从波斯来到巴黎。他身肩重任:物色有意波斯石油开采权的投资家。

就这样五十岁的达尔西走上了历史的前台。

达尔西生性喜冒险,曾移居澳大利亚,开采过一个废弃的金矿。没想到的是,竟然几锹下去挖到了不少金子。达尔西发了。

波斯的前景吸引了他,他要再冒一次险,在中东石油掘出一个新天地。

前几年,一位法国地质学家发表报告说,波斯石油蕴藏丰富。将军指着报告向百万富翁保证“眼前的财源是无法估计的”。

这,能不动心呢?

年4月16日,达尔西的代表抵达德黑兰。

波斯的谈判迟缓,心不在焉。谈判代表只好每天对着漂亮的地毯打发漫长的时光。中间人基塔比将军忙得连影子都看不到。

“啪!”谈判代表把五千英镑砸到桌上。前后被将军敲了1万英镑的竹杠。效果有了,达尔西知道了,“急需现款的国王立即表现出想签署租让协定的意愿。”

年5月28日国王穆扎法尔丁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协定。签字以后,国王立马得到两万英镑现款和价值两万英镑的股票,日后收益是获取年纯利润16%(以英方解释为准)

达尔西则获得在万平方公里(这个国家3/4土地)为期60年开采石油权。当然不包括北部五个省份,那里靠近俄国,不能“刺激俄国”。

现在看来有些荒诞,但对于当时穆扎法尔丁这位极其喜好游历欧洲,但又受困于国库空虚的君主而言,他只是用国家资产进行“套现”,相比出售涉及主权的海关权而言,这没什么好指摘的。

何况,这位君主此时囊中羞涩,又急需赴欧看病,他还曾因首府大臣向沙俄举债不成,而问责撤换。

穆扎法尔丁国王匆匆的决定,却铸成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隐患。这位不得人心的国王在伊朗爆发“立宪革命”后,被赶下了台,结束了长达12年的统治。

高兴的不止是达尔西。这“在商业上和政治上对英国都有深远的影响,使之能在波斯大规模地扩充她的势力”。英国外交部虽然拒绝承担直接的责任,却愿意对达尔西给予政治上的支持。

但驻在当地的英国公使哈丁高度怀疑。他清楚波斯的政治制度,民众,心理,他知道这个国家近年来缔结的租让协定都是徒劳。不靠谱。

在一个遥远的不安定的国土上,从事大规模盲目开采?天量财富无穷的诱惑,即便已是百万富翁达尔西也无能抗拒。

在澳大利亚金矿的赌博,达尔西发了大财。

然而,一次冒险并不代表次次都能得手。如果达尔西今天再次选择的话,他应该不会再冒险了。

这是一场豪赌,远非澳大利亚金矿赌客可以承受。

他不清楚的还有,如果不是参加这次赌博,他也许没有机会在历史舞台留下一笔,哪怕这一笔还会被涂抹。

开始,别人说,钻两口油井要1万英镑,结果四年他折了20万英镑,真的连个味都没闻到。

除了帮手雷诺兹,达尔西这个百万富翁其实是个光杆司令。

雷诺兹选定的第一个钻探点地处波斯高原,离波斯湾三百英里。地势险峻,荒凉无比,几乎无路可走,那些地方都是由好战的部落统治,根本不理睬德黑兰那什么国王。开采石油租让权,你想多了。没人认账。

伊朗人当技术员?就不要提了,对西方思想、技术,这样说吧,只要沾点西方色彩都是要拉仇恨的。

虽然仇视,但“伊斯兰教的厨房”必须设立,来招待经常光顾的当地名人。而且这些人似乎“非常热衷于接受一份我们赠送的实质性的礼物,特别是我们公司的股票”,一点都不仇视。

设备运到波斯湾的巴士拉,再换船溯河上行,到巴格达,再由人背骡驮,翻山越岭才能到达钻探现场。一旦设备运到,雷诺兹带人想尽办法拼装起来。

设备不断的掉链子。虫多成灾。食品短缺。居住的地方“地狱般的热度”高温近50度。完全是灾难现场。

这进展太慢!达尔西在伦敦于年4月打电报,“严重耽误,请加快速度。”

老板达尔西很快也没脾气,真正开工钻探要到半年后了。

这些不算什么吧?达尔西很快发现困境是意想不到,每走一步都要为钱而挣扎。“每一只钱袋都是有限的,”他在年时写道,“我的钱袋也见底了。”

石油勘探就像一场豪赌,没有足够的资金补仓,也许就看不到成功的那一天。即便能不断补仓,也可能颗粒无收。

他意识到靠他一个人难以为继,他要向别人求助,还去了英国海军部,他告诉他们,如果没有钱继续勘探,这块宝地就会归于俄国人。

海军没有施以援手。

继而达尔西以其澳洲金矿股份作为抵押,希望得到大名鼎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支持。忽悠他波斯的石油前景。目前出油很少那打死也不能说。

罗斯柴尔德家族作为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年就介入俄国巴库油田。达尔西没有忽悠成功,在当时看来也许是明智的。但若是罗氏介入达尔西的事业,那么如今全球资源版图将大部改姓罗氏了吧。

石油专家雷德伍德向达西老东家伯马石油公司。该公司年创建,主要在缅甸开采石油。雷德伍德一直担任伯马顾问。出于对顾问先生的尊敬,也是对石油的热望,年11月,双方合作开采波斯石油。

在波斯连续尝试了多个地方,石油勘探还是丝毫进展,伯马公司通告达西:“没钱了。你要自己想办法”。

伯马也像他一样套牢了。

达尔西清楚,如果没钱,伯马自己垫上也得继续,他们投的本更大。

果然,伯马乖乖拿出4万英镑继续勘探。

直到年春天。

这年5月26日的早晨,当钻机钻探到英尺的时候,油井喷发出一股高达25米的滚热油流。

这是中东石油的第一次喷发!

年年4月19日,英波石油公司成立。作为伯马子公司。达西通过换股获得了巨额回报,逐渐淡出新公司。

中东的商业化的石油时代开始了。

最初几年,油田的发现并没有为公司带来滚滚财源,直到一战爆发前才有改观。

给石油提供强劲需求动力的是英国海军煤改油的变革。

为了应付咄咄逼人的德国海军,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支持海军现代化计划,改用石油作为战船能源,以便提高航行速度和加速度。

这样,此前在海湾地区发现的石油凸显出了在照明和燃料之外的新价值。

为了摆脱对美国标准石油公司以及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依赖,以在战争中掌控最大的主动权,丘吉尔将目光投到了刚刚成立不久的英波石油公司身上。

年成立了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在胡泽斯坦省的阿巴丹建立了炼油厂,这是“二战”前世界最大的炼油厂。英波石油公司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两份合同,英国政府向英波石油公司投入万英镑资金,持有公司51%的股份;公司从年起向英国海军供应0万桶燃料油,供应20年,以保障政府的战时需要。

就这样,英国在伊朗的利益被彻底重估:英国海军与波斯石油完全结合在了一起,英国政府成为英波石油公司的大股东,石油成为英国的战略商品。

英波石油公司不仅为英国提供了石油,同时也成为英国对伊朗实施控制的工具。当时它和拥有治外法权的印欧电报局以及拥有独家货币发行权的波斯帝国银行。

年,奥斯曼帝国向盘踞在伊朗境内的俄军开战,为了保证英国在胡泽斯坦南部的油田利益,英国派兵介入这场战争,并且专门派出了一个整编旅对油田进行保护,确保石油生产。

英国的过多介入,局势反而进一步恶化,伊朗民众和当局对英国产生更深的反英情绪。此时,伊朗哥萨克骑兵师指挥官——礼萨-汗成了英国人的选择。

年,本想建立共和政体的礼萨,最终在立宪会议的鼓动下,继承了王位,建立起了伊朗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巴列维王朝。

年,他改国名波斯为伊朗,英波石油公司也更名为英伊石油公司。

曾经和英国打过仗,也十分开明的礼萨,不愿听从英国摆布。在他上台后,便积极和欧洲其他列强特别是德国发展外交关系,试图通过均势外交,来平衡英国在伊利益,收回英国的石油专营权成为了重中之重。

年至年间,双方分别在德黑兰、洛桑、伦敦及巴黎展开“马拉松式谈判”,甚至吵到了海牙国际法庭。

不久,迫于英国的压力和利诱,一直坚持废除《达尔西协定》的礼萨突然默许英方的要求,在年4月达成了新的协定。

伊朗同意将特许权延长60年,但伊朗可以获得更明确的结算程序,所得利润将与生产量挂钩,而且最低保证收入为万英镑,缩小了特许权所包括的地区。

然而,欺骗仍然存在。对英国人来说,伊朗的石油是不能让伊朗人知道的宝库,他们对石油的储量、分布数据都严加保密。

大萧条的阴影逐渐过去之后,英波公司在波斯的开采量暴涨,波斯政府也获得了大笔收入,年达到了历史性的万英镑。

老礼萨在对外问题上翻了船,有前车之鉴的小礼萨格外小心。到了40年代末,此后,随着各方撤军,战后建设成为伊朗国内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jt/2026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