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交通 >> 苏联专家为玉门和克拉玛依油田编制开发方案
■宫柯
年,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恢复玉门油田的产能被列为重点项目,国务院要求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第一个天然石油生产基地。因此,最先来我国援助建设的石油专家大都到过玉门油田,先后有40多位专家在勘探、钻井、采油、地面建设和炼制加工方面业绩斐然。
由于玉门油田是在抗日战争最吃紧的相持阶段发现的,迫于国内各大战区急需油品供应的压力,钻井见油就采,根本没有精力详细研究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因此,到年前后,玉门油田的天然能量损失很大,产量也下滑到不足高峰期的十分之一。
年,苏联石油地质专家特拉菲穆克院士到玉门油田考察时,针对老君庙油藏开发只顾一时高产,没有考虑提高采收率的乱象,提出了边缘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实施有计划开发,扭转地层压力下降、产量下降被动局面的建议。
在玉门油田工作的苏联专家组,详细研究了老君庙油藏的开发现状,结合苏联油田注水开发保持地层压力取得较长时间稳产的经验,编制了一套双管齐下的补救性开发调整方案:
老君庙油田L、M油藏开发方案设计,各采取一套井网、一套层系、合注合采的方式进行开发;在注采相对平衡的情况下,遵循水线均匀推进,油水边界均匀收缩原则,布置注采井网和确定油水井合理工作制度,实施边外注水、顶部注气补充地层能量,转变驱动方式,使油层压力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求得最高原油产量。1
这一举措是中国油气田史上第一个经过计算论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油田开发科学原理的方案。虽然不尽完美,但却成效显著。年1月23日,顶部注气在51号井试验成功。年12月27日,L油藏第一口边部注水的M27井试注成功,到年全部按设计实施了苏联专家制定的开发方案,共有90口注气、注水井相继投产,很快油层的压力开始上升、采油井的自喷生产能量变得充足,原油产量大幅度提高。年玉门油田的年产量达到75.5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7%,成为我国第一个天然石油生产基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老君庙油藏注水、注气开发的实践成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油藏工程和采油工程方面的技术人才,积累了科学采油的初始经验。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的康世恩曾深怀感情地说:
这些经验应用到大庆油田后,又发展成为早期、内部、切割、分层注水,创出了当时油田开发的世界先进水平。2然而,十分不幸地是纳入科学轨道的开发在玉门油田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受到了年“大跃进”风潮的冲击,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焦立人曾痛心地反思:如果玉门油田在年至年的3年中,不按当时的年产万吨以上强化开采(采油速度超过4%),而是从油田的实际出发,以年产75—80万吨左右相对合理值生产(按当时万吨地质储量计算,采油速度为1.2%-1.3%),则油田稳产期就能延长到8年以上,而不是4年,也不至于那么快就进入了递减阶段,而使生产长期被动。然而这样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3同样的厄运也降临到苏联专家组为克拉玛依油田编制的开发方案上。年10月至年2月,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在苏联莫斯科全苏采油研究所的指导下,双方合作共同编制了克拉玛依油田第一个开发方案——《克拉玛依油田Ⅰ—Ⅳ区初步开发设计》。苏方项目负责人为克雷洛夫和马克辛莫夫,还有油田地质专家维·维·伏依诺夫、水动力学专家维·谢·奥尔洛夫、经济分析专家阿·尼·布钦。方案编制过程中,我国专家组两次赴莫斯科全苏采油研究所汇报审查方案,完成了中文、俄文两个版本各10万字的报告。苏联专家组的工作在《中国油气田志》上有明晰的记载:方案编制过程中,苏联专家组两次来华,积极认真帮助设计工作,在方案设计中应用了许多苏联油田开发的先进技术。如,在计算分块地质储量方面按苏联发布的《储量计算规范》进行计算;在划分有效厚度上严格按每口井的资料,扣除夹层厚度;应用了达西定律和先进的行列注水和面积注水公式(巴利索夫科学院士研究的最新成果,当时尚未发表)计算了各方案的产量等指标;采用了苏联先进的电网模拟手段,拟合和预测压力、产量、含水量等开发趋势;应用了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克雷洛夫《油田开发科学原理》,对克拉玛依油田分区块进行了开发地质分析研究、水动力学计算分析研究和经济分析研究,即通常称“三大块”分析后,优选最佳方案。4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研究的科学方案,却没有按照科学的程序一以贯之,举国狂热的“大跃进”令苏联专家措手不及:克拉玛依油田开发方案设计时,没有重视地质资料的录取,吃了大亏。由于地质资料缺乏,苏联专家组审查了初步开发设计后,地质专家伏依诺夫多次郑重提出,并在分区井位图上分别提出取心井号、井数和系统试井井号和井数、限期取全资料,为下一步编制正式开发设计创造条件。但是,时过近一年,没有补取到新数据、新资料。原因众所周知,因为—年正值“大跃进、破除迷信、敢想敢干”的年代,许多资料都不取了。当苏联专家第二次来华指导、帮助编制正式方案时,发现没有补取一点新资料,说:“这样无法编制正式开发设计”。中方领导和技术人员召开会议研究,请新疆局地质研究所所长田在艺和苏联专家组商讨,提出“由于合同年限的约束,能否编制修正开发方案设计”的意见获得了苏联专家组的同意。这样,中苏合作的正式开发设计变成了“修正开发设计”。5
年12月至年6月,双方又共同编制了《克拉玛依油田修正开发设计》。由于受“大跃进”运动的干扰,部分井“不取心”、“不试井”,根据原有不多的资料,很难认识克拉玛依工区含油层系的特征,加上行列注水井开发方式不适应地下油层“窝窝状”分布、油层不是连片分布等众多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开发效果。6修正后的开发设计方案不完全适应克拉玛依油田的具体情况,岂能责怪苏联专家?而是我们自己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违反认识油层的科学规律,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惨重损失。多年来,一直有人把苏联专家当成替罪羊,昧着良心硬说苏联专家为克拉玛依油田做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开放方案,这盆污水至今还没有完全洗清。沉重的教训警醒了从事石油开发的中国学者,后来在编制大庆油田开发方案的时候格外慎重,严格按照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的方针,从始至终坚持实践第一,稳步推进。曾在玉门、新疆、四川有过切身体验的闵豫担任了大庆油田的总地质师,他的案头放着苏联石油专家的著作,空闲时间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了科学开发油田的精髓。他在年的一次报告中指出:苏联专家与中国同行一起研究地质问题
对注水开发油田发展比较有贡献的是苏联,40年代后期,苏联在第二巴库油田的开发上发展了一套比较有系统的、有科学性的开发方法。这和当时苏联社会制度有关,油田归国家统一考虑,有可能来全面安排开发工作。因此,促进了对油田全面研究,开发上全面规划、全面部署。年以后开发的第二巴库的大油田,如罗马什金诺油田就走上了科学开发油田的道路,我觉得在那个时候可以讲油田开发进入到一个科学的时代了。当时以克雷洛夫为代表,写过一本书叫《油田开发的科学原理》,此后又写了《油田开发设计》。这几本书代表了50年代的开发水平,把油田注水开发提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我觉得这个贡献应该归功于苏联的一些科学家和苏联的石油工人。7尽管开发大庆油田的进程再没有苏联人参加,但是从苏联人那里学来的科学开发油田的方法已经生根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年开始的开发试验,在充分研究苏联第二巴库油田的开发实例的基础上,以罗马什金油田注水开发的成功经验为蓝本,剔除不符合大庆油田实际的做法,汲取精华,大踏步创新,走出了一条早期分层注水,争取长期高产稳产,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田开发道路。回望这项技术的源头,闵豫总地质师曾怀着师生情谊宣称:真正解决了油田开发早期高产稳产的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石油工作者。我们在接受苏联注水开发这一套科学的方法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展。8年8月,闵豫总地质师在玉门召开的全国油气田开发科研项目协调会上再次谈到:真正做到从油田整体考虑,全面开发,全面规划,把油田开发提高到科学水平,做为一门科学,应该归功于苏联。这基本上是50年代以后,以克雷洛夫为代表的一批苏联搞开发的科学家是有功劳的,原来我们读的米尔钦科(柯)写的那本书《油矿地质学》,基本反映了30年代水平,反映了老巴库的开发水平,还没有提到科学开发水平上来。油田开发以一门科学面貌出现,对一个油田不是以单井来考虑,而是以油田整体来考虑,以油藏的概念来研究,采油工作不是以今年和目前来考虑,而是以一段时间的开发规划来考虑。这样,油田开发就由孤立的研究到整体研究。其后,苏联连续出版了几本书,像注水开发的理论研究、设计研究等几本书,都反映了油田开发进入到一个科学的时代,初步形成了一门科学的学问。在这个基础上,大庆油田开发又把它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把苏联稳产时间比较短的这个问题突破了,把它延长了。而且按照油层非均质性的特点,搞分层开采,把油田开发的科学又加深了一步。9如今,大庆油田的科学开发和长期高产稳产已经取得了世界公认的高水平,这些成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摘星夺冠。回头看,无论油田开发技术持续发展的长河多么浩荡,都离不开涌出涓涓细流的泉源,前苏联的油田开发科学理论无疑是滋养中国学者产生创新动力的源泉。诚然,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苏联专家当年编制的玉门和克拉玛依油田开发方案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是挫折与成功同样是宝贵的财富,正是由于学习了苏联的经验,汲取了玉门和克拉玛依注水开发试验的教训,才有了后来开发大庆油田严谨的科学态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