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花君
作者:武小敏
同事在楼顶上种了一些草,薄荷、艾叶、鱼腥草等。薄荷叶清凉,夏天摘来泡水喝,解暑。嫩的艾叶,用水烫熟,捣碎,和糯米粉拌匀了,蒸粑粑吃。老叶晒干了,晚上煲了水泡脚,祛湿。鱼腥草是一种具消炎功效的中药材,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抗病毒等,它的根,叫折耳根,凉拌是一道佳肴,熬汤则是一剂良药。
广东的气候温暖湿润,加上草的繁殖能力强,一年四季生生不息,我因此有了不劳而获的机会。跟同事打个招呼,不时去扯点儿草,或做粑粑,或做药,或者清水供养,摆在窗台上当盆景欣赏,油亮的叶子可缓解视疲劳。
忽而想起,家乡的菜园、田坎、山坡上,到处长有这些草,小时候放牛那会,跟着牛一道,也尝过许多的野草。
我家养了一头黑牛,每天上学之前和放学之后,我和姐姐妹妹轮流去山坡上放牛。山坡上野草众多,茅草尤其茂盛,绿油油一片。牛爱吃茅草,走过路过,舌头一卷,如风卷残云。茅草的根系浅,有时被连根拨起,牛不吃草根,用牙齿咬断,抛在路边,走在后面的孩子顺手捡起来,衣服上擦一擦,放进嘴里,嚼得津津有味。茅根水分多,味道甜甜的,即便牛不把它拔出来,我们自己也会扯来吃。
还有一种草,小时候叫它“劳根霸”,又叫鸡霸子草,贴着地面向四周生长,像一个圆圆的草蒲团,一屁股坐上去,软绵绵的特别舒服。这种草又脆又嫩,牛也爱吃,无奈贴着地面太紧,牛只能咬掉周围的叶子,剩下粗壮的茎。我们无聊时,便你一根,我一根,拔起来叼在嘴里,也能咬出一丝淡淡的清甜。
最好吃的刺生子,因为带刺,牛敬而远之,成了我们的美食。春天百草丰盛,刺生子发芽了,牛儿吃得欢,我们也吃得欢,成群结队的孩子在山坡上奔跑,四处找吃的。刺生子长在荆棘从中,小心翼翼地猫下身子,有时还要匍匐在地上,才能掐到手。剥去带刺的皮,水灵灵、脆生生的刺生子,现在想起,也觉齿颊生香。
毛茸茸的狗尾巴草,没长出尾巴之前,花苞裹在顶端的叶片里,鼓鼓的,把花苞抽出来,放在嘴里咬,像吃棉花糖一样,甘甜中带着一股清香。冬茅和芦苇也有花苞,比狗尾巴草的更大,冒着被锯齿般锋利的叶片割伤的危险,把花苞抽出来,放进嘴里使劲嚼,越嚼越香。
小时候,不知道为何那么嘴馋,我们一边放牛,一边像牛一样吃草,管它苦的、涩的、甜的,拔了就往嘴里塞。后到读到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最终因吃了断肠草身亡,不觉惊出一身冷汗。有一种草叫“蛇乌泡”,长在路边,结着红通通的果子,跟野生的乌泡子一模一样,特别诱人。大人郑重地告诫我们,这是“蛇乌泡”,有毒,吃了要死人的。我们虽然嘴馋,却也经得起诱惑,漫长的童年,没有一个小孩子胆敢偷吃“蛇乌泡”。
小孩吃草,大人也吃,只是吃法不同,用来做菜或者做药。河边有一种蒿草,春天长出蒿笋,特别美味,苏轼有诗云:“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还有一种野葱,叫胡葱,漫山遍野都是,炒菜时洒点,特别香。山上的蕨子和笋子,至今百吃不厌。蒲公英、鱼腥草、艾叶、荠菜等,大众吃法,蒲公英青炒、鱼腥草凉拌、艾叶打粑粑、荠菜煮鸡蛋,“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不仅可以果腹,还可起到药食同源的作用。
外公是一名老中医,娘从小耳濡目染,略懂一些药理。小时候,我们几个偶尔小病小痛,都是娘自己在山里寻草药,用瓦罐子熬好,加点红糖,叫我们服下,通常都能药到病除。我现在还记得这些草的名字,地茶、淡竹叶、夏枯草、野菊花、鱼腥草、车前草等等,也能一一认出它们。
而我对于中药的启蒙,也源于外公的中药铺。铺里立着占据一整面墙的中药柜,一格一格的小抽屉里,装着各式各样的中药。旁边标记有名字,当归、熟地、黄芹、黄连……种类何止上百,多为草的根、茎、叶、花或果实晒干而成。这才知道,小时候吃过的那些草,很多都是中药,包括茅根在内,除了我们叫的土名字,它们还有正规的学名。打开抽屉闻一闻,大自然的清香扑鼻而来,混合阳光的味道,我特别喜欢闻。有种草药叫“甘草”,很甜,外公每次拿它给我们当零食吃。
外公有一本宝贝似的书,没有病人的时候,鼻梁上架副老花镜,看得聚精会神。有一次,趁外公给别人看病,我也去翻看,原来是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里面记载了近二千种中草药,文字解说配上花草树木的图片,很多图片一眼认得出来,扉页上还有一张李时珍的画像,把我也深深地吸引了。后来,应外公之请,我帮他临了一张李时珍的画像,用镜框镶好,挂在药铺的墙上。我对《本草纲目》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时照着上面写写画画,记住了很多种草的学名和功效。有一次,一个高中同学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js/20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