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古迹 >> 索尔海姆中国走出特色环保之路,为别国提供
近年来,中国在环保之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光伏产业更是异军突起。
中国光伏产业不仅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产业链,出口产能也十分可观,为全球新能源发展树立了典范。
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开幕,本次盛会将全球各国的目光都汇聚到了气候融资这一议题上,标志着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本届COP29大会举行首日,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向“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发表了致辞。
索尔海姆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就,指出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环保之路。
索尔海姆表示,“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通过植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以及结合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中国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过去的“跟跑”到现在的“领跑”,中国光伏行业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重点环节的国产化程度大幅提升,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16年稳居世界第一,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
根据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年上半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并网容量达万千瓦;截至6月底,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达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万千瓦、分布式光伏万千瓦。分布式光伏中,户用光伏累计并网容量达到万千瓦,占比超四成。
此外,我国光伏发电规模还在持续扩大,并且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
11月15日下午,“节能降碳中国行动”主题边会在COP29的“中国角”顺利举办。会上,中国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文华在透露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中国还致力于构建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政策体系,能源转型的成效尤为显著。风电、太阳能发电的总装机规模不仅彰显了中国的绿色实力,更提前6年多实现了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
此外,中国在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也在加速推进,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已超过90%,这一比例之高,无疑为全球绿色建筑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中国光伏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也为其在全球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最新数据,年1月-9月,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表现尤为出色。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出口量分别达到了50GW、40.4GW和.3GW,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4%、38.8%和16.9%。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光伏领域的强大制造能力和技术实力,也充分表明了中国光伏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从欧洲到美洲,从亚洲到非洲,中国光伏产品正在显著拓展其国际市场份额。
尤其是在传统的光伏市场——如美国和欧洲,中国的光伏企业凭借其技术积累和市场经验,成功打破了国际壁垒,不再局限于“走出去”,而是逐步转向“造出去”,通过地方生产实现本土制造与销售的结合。
未来,中国光伏产业将继续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发挥引领作用。中国光伏企业继续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推动全球光伏产业向着更加可持续、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