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古迹 >> 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人生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诞生了两位无与伦比的艺术巨匠——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他们不仅在绘画、雕塑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以其深邃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引领了艺术的新纪元。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作品、艺术理念以及相互影响等方面,带您走进这两位大师的艺术世界。
01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艺术轨迹
《中外美术简史》有相关描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位杰出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主义思想,共同铸就了文艺复兴的辉煌。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的巨匠,不仅在绘画上成就卓越,更在科学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他的作品如《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展示了其对人体解剖和光影变化的深刻理解,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米开朗基罗,以其雕塑和壁画作品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如西斯廷教堂的天顶壁画《创世纪》展现了其对人体结构和动态的精准掌握,以及对人类创造力和意志力的热情赞颂。拉斐尔,则以其圣母像和梵蒂冈教堂内的壁画作品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以现实主义原则创作的圣母形象歌颂了人间女性的美,打破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束缚。这三位艺术家各自的艺术轨迹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崛起和对人类创造力的无限赞美。
达·芬奇年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16岁时到文化艺术活跃的佛罗伦萨接受教育,师从委罗基奥。他很快就熟练掌握了绘画与雕刻技巧,并懂得了多方面科学知识。28岁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绘制宗教画订件。由于看不惯美第奇家族对文化艺术的统治,他投奔米兰大公,完成了《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等重要作品。年,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相遇,创作了《卡西那之战》。随后进入“大师”行列的拉斐尔也红极一时,达·芬奇则创作了《蒙娜丽莎》。他的一生涉猎较广,美术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但《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是传世名作,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对形象的普遍爱好。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探索内心世界和以娴熟技巧表现情感的才能,令后人折服。米开朗基罗年生于佛罗伦萨郊外,幼年寄养在石匠家庭,对石头和雕刻产生无限热爱。他初师基兰达约,后到美第奇花园学习,很早便接触人文主义思想。他多才多艺,作品带有戏剧效果、磅礴气势和人类悲壮情感。他解剖过尸体,研究过威尼斯文学与雕塑,并完成了《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艺术由此走向成熟。他创作了壁画《卡西那之战》和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等杰作,还设计了陵寝、家庙,并参加过佛罗伦萨保卫战。他的作品是对人无限创造力的肯定,是对勇敢行为的歌颂,也是对坚强意志和创造力的赞许。拉斐尔是艺术史上的短命天才,但成就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齐名。他画了许多圣母像,随创作年代不同而气质各异。早期的圣母像偏向纯朴的平民妇女,如《草地上的圣母》等。到罗马后,圣母形象变得庄重、崇高,如《西斯廷圣母》。他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创作的圣母形象充满了对人间女性美的歌颂。拉斐尔生命的后十年主要为罗马教皇工作,以梵蒂冈教堂内的四组壁画最为有名。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对圣母的赞美实际上是对人间美的颂扬。
02米开朗基罗:痛苦与力量的艺术家
《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有提及,米开朗基罗,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作品内涵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与痛苦的交织,反映了他自身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早年的经历与艺术的启蒙米开朗基罗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贵族家庭,虽然家境日渐贫寒,但他的艺术天赋在早年就得到了显现。寄养在石匠家里的经历让他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跟随基兰达约学习的一年更是为他后来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艺术才华得到了洛伦佐·美第奇的赏识,进而有机会在意大利最知名的艺术收藏之地接受熏陶,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也在这里埋下了种子。作品中的力量与痛苦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充满了力量与痛苦的元素。《台阶上的圣母》展现了他早年就已显现出的不凡力度,而《人马怪物之战》则表现了他对运动人体的热衷。他的作品如《哀悼基督》和《大卫》更是将痛苦与力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中的痛苦与力量,无疑与米开朗基罗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的挣扎与创造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经济上与家庭的矛盾、与他人的冲突以及自身的情感挣扎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然而,正是这些挣扎与痛苦激发了他无尽的创造力,使他成为了一位独一无二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人性、情感与生活的深刻反思。
米开朗基罗以自己超人的毅力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那超越常人的精力和作品中蕴含的痛苦与力量都令他成为一座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同时代的人甚至将他尊奉为神。第一阶段早年在佛罗伦萨和罗马(-)米开朗基罗生于年。在他一个月大的时候,全家迁往佛罗伦萨。父亲生活得非常懒散,同时又保留着二流贵族的很好的教养。这无疑给米开朗基罗从事艺术带来了障碍,因为艺术家在当时并不是什么非常体面的职业。米开朗基罗自幼被寄养在一个石匠家里,在这里他长到了10岁,他自幼便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年,他来到画家基兰达约的工作室学习,尽管在这里他只待了一年,可是在这里学习的壁画技法,为他后来绘制西斯廷壁画奠定了基础。在跟随基兰达约一年后,米开朗基罗来到了美第奇家里为他们的花园做雕塑工作。米开朗基罗的一件作品给洛伦佐·美第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洛伦佐把他带回家里,终其一生。在这里许多知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的进进出出,使年幼的米开朗基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良好的熏陶。米开朗基罗早期的作品《台阶上的圣母》是他15岁时的作品,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力度。《人马怪物之战》则显现了米开朗基罗对于运动着的人体的热衷表现。年,米开朗基罗重新回到佛罗伦萨,第二年又回到了罗马,在罗马他接受了一项任务即雕刻酒神像。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作品,这里的酒神巴库斯仿佛是一个男性与女性合为一体的形象。《哀悼基督》和《大卫》也是这一阶段中极为出色的作品。年轻的圣母怀里抱着基督,眼脸低垂,痛苦均被抑制在其中。据记载,当时就有人质疑米开朗基罗,而米开朗基罗则回答:“纯洁的女人比不纯洁的女人青春保持得长久,你们不知道吗?”另外一件作品《圣马太》也是此时的作品。有人目睹了米开朗基罗的工作过程,是这样形容的:“我看见米开朗基罗在雕刻。他已经60多岁,而且并不是极强壮的人,然而他在一刻钟的时间里,从一块坚硬的大理石上凿下来的碎石,比3名青年石匠在三四倍的时间里凿下来的还要多。而他以极大的精力和火一样的热情攻击他的作品,我真怕他会把它打得粉碎。在他一击之下,三四根手指宽的石片落下来,却正好在做了记号的地方。”
03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的竞争及影响
《达·芬奇的故事》有相关介绍,在文艺复兴的辉煌时期,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两大艺术巨匠的交汇与碰撞成为了时代的焦点。他们的艺术才华相互辉映,同时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更深入到彼此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之中。达·芬奇以其广博的知识与实验精神,不断推动着艺术的边界,而米开朗基罗则以其对形式上的探索与对情感深度的挖掘,赋予了艺术更多的内涵。二人的相互影响与竞争,共同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繁荣与进步,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艺术瑰宝。
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这两位艺术大师的草图公开展出了。各地的艺术家们都争先恐后地赶来参观,看过的人莫不交口称赞,赞誉传遍了意大利。在这场比赛中,不论是达·芬奇,还是米开朗基罗,都画得极好,无可挑剔,两人都是胜利者。当事人达·芬奇对米开朗基罗的这幅画作非常赞赏。一天,他来到银行家佛罗切斯科·捷列·佐责多先生的宅第,此时,他正在为其夫人蒙娜丽莎画肖像。“米开朗基罗先生也画得很好。我看了他的《卡希那之战》的画稿,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艺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人能预料他将来还能发展到什么样的境界。”达·芬奇盛赞说。但另一位当事人米开朗基罗就不同了。他为自己没有胜出达·芬奇而气愤难平,由此,他与达·芬奇之间的隔阂更深了。虽然达·芬奇的《安加利之战》为世人留下了遗憾,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期,达·芬奇在艺术上依然取得了最伟大的收获,那便是最让他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的《蒙娜丽莎》的创作。事实上,早在达·芬奇开始创作《安加利之战》之前,佛罗伦萨银行家佐贡多先生就给达·芬奇去了一封信,恭请他到自己的宅第去做客,请他为夫人画一幅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