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库

极简生活丨趣品红楼梦二三茶事by

发布时间:2020/9/19 19:00:14   点击数:
配乐:violapippo趣品《红楼梦》二三茶事“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在国人心中,茶,俨然超出“饮品”的单一概念,既可“润唇吻”,亦可“抵尘梦”。

据周汝昌先生考证,《红楼梦》中茶的出现频率高达次,写茶道次,包括茶的品种、品茶的方法、茶水的选择、茶具的讲究和茶的礼数等。如凤姐初见刘姥姥的盖钟茶,妙玉款待钗黛的梯己茶,宝玉酒后的女儿茶、荣国府饭后的漱口茶、薛姨妈家的浓醉茶等;名茶则有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枫露茶、暹罗茶、茉莉花香片等。

(一)贾母为什麽不喜六安茶、偏好老君眉?

贾母携刘姥姥游园到了栊翠庵,担心满腹的酒肉对菩萨不敬,只在禅堂外休息。此时妙玉奉茶,茶钟内的老君眉被贾母误认为六安茶,直说不吃。

贾母的误解,反映出当时饭后喝茶习惯——“食毕而茗,所以解荤腥、涤齿颊,以通利肠胃也”。六安茶有去油解腻之功效,故成为饭后首选茶。医书还记载六安茶“能清骨髓中浮热,陈久者良”,这种消食、药用且以陈为贵的茶,或许更接近现在的老六安。

世人常说的六安茶又指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它属于绿茶中的特种茶,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作为贡茶,六安茶在清代的地位很高。嘉庆九年的《六安直隶州志》记载:“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廷常进之品。”古代只有顶尖人物有福享用。年慈禧生同治皇帝后,才有资格享用每月十四两六安瓜片茶的待遇。建国后,周恩来总理对六安瓜片赞不绝口,它一直被封为特贡茶。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六安瓜片作为国品礼茶馈赠。

这麽好的茶,为什麽贾母偏偏不吃呢?

来自安徽桐城、与《红楼梦》时代相仿的翰林学士张英曾自述:“予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岕茶之妙。此三种可以终老,其他不必问矣。”

张英是康熙的近臣,担任过礼部尚书,礼部的业务繁多,包括贡茶。张英嗜茶,曾以“野士”比喻六安茶,因六安茶开滞除垢,好像不为条条框框束缚的野士一般,类似年轻人血气方刚的脾性。人到中年以后逐渐平和,转而欣赏武夷茶、罗岕茶。张英对茶的评价,不仅显示其对茶的理解与品鉴力,也以茶表达出某种人生境界。上了年纪的贾母不吃六安茶,是否也如张英一样的缘由?

我们不妨再看看贾母爱吃的老君眉是什麽。

老君眉这种茶的来源没有准确的答案。一种认为是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茶;一种认为是福建武夷山的名枞,莫衷一是。

清代确有“老君眉”茶名,产于武夷山一带。据清·郭柏苍《闽产录异·货属·茶》载:“老君眉,叶长味郁,然多伪”。老君眉可能是武夷山的名枞,属乌龙茶一种,其汤色深,色鲜亮,香馥味浓。红茶和乌龙茶是比较能消食、解腻的茶,为清代时兴的茶叶,时人又对其称为“寿眉”。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茶凡称‘寿’者称‘眉’者,色必有白,其形亦必细长”。如宋熊蕃《北苑贡茶录》所载“万寿龙芽”、“无疆寿芽”、“无比寿芽”、“长寿玉圭”,属白茶,芽叶白色多茸毛,叶态自如,色深灰绿,属半发酵茶,汤色浅黄到橙红,香味比其它茶淳。福鼎名产“贡眉”者,二百余年历史。另外称“眉茶”者,则为绿茶,属不发酵茶叶,长条形炒青,品种甚多,我国安徽屯绿、芜绿、舒绿、浙江温绿、杭绿、遂绿、江西婺绿、广东粤绿、湖南湘绿、贵州黔绿等皆是,其名品有珍眉、秀眉等。

贾母是一位诗礼簪缨家族的贵夫人,见多识广,很有修养,是富贵场中过来之人。老君眉深受她欢迎,一方面因为名字有好彩头祝愿长寿,符合她希冀做神仙寿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她以饮茶来显示其“太君”的高贵地位。曹公通过品茶,交代了贾母对茶文化和养生之道的不俗见解,以及她对生活、对艺术不同寻常的品味与感受。

(二)黛玉吃的什麽茶?

黛玉喜欢吃什麽茶?

第25回,凤姐问起送给大家的暹罗进贡的茶味道如何,唯独黛玉非常喜欢。凤姐说再送些给黛玉,不过有一事相求。林妹妹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当然不饶人,立马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麽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凤姐的这番似真似假的玩笑话,恰好道出了古代以茶为聘礼的习俗。古时女子受聘,俗谓“吃茶”,因为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

凤姐借用“吃茶”的典故取笑黛玉,要黛玉嫁给宝玉。凤姐的这番话似乎是玩笑不能当真,又似乎隐含着某种上层意志,模模糊糊,捉摸不透。可惜宝黛最终没能成就美满姻缘,反而阴阳两隔遗憾终生。

书中第26回也谈及茶,宝玉到潇湘馆看林妹妹,笑道:“紫鹃,把你们的好茶倒碗我吃。”文内看不出黛玉平常吃的是什麽茶。但从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千竿翠竹、苍苔满布的环境看,从黛玉高雅脱俗的神仙气质看,以及她喜欢味轻的暹罗茶,加上紫鹃用碗沏茶等细节,可推断出,黛玉喜喝绿茶。

清宫至康熙时,饮食渐受汉文化影响,包括茶文化。曹寅、李煦进贡方物,常有虎丘茶。《梵天庐丛录》卷36载:“洞庭山碧萝峰石壁产野茶,初未见异,……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吓人香’、‘吓杀人’!——吴俗方言也,遂以为名,价值尤昂。已卯(康熙38年)车驾幸太湖,改名碧萝春。”“碧萝春”今称“碧螺春”,可见康熙饮用绿茶,不然他怎会为此绿茶改名?所以,在江南生活60多年的曹家饮用绿茶是很自然的事。

第82回,宝玉从学堂到了潇湘馆,黛玉对紫鹃说:“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这是书中唯一一次透露黛玉平常喝龙井茶。虽说80回后为高鹗续书,但写黛玉日常饮龙井茶,是合乎情理的。

龙井茶乃中国十大名茶之首,产自杭州西湖狮峰山区龙井村。四周环山,上空常年云雾,林木葱郁,溪水潺潺,有“不雨山常涧,无云水自阴”之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龙井茶采摘时机和制作工序非常复杂和严格。一般在清明前采摘叫做“明前茶”,其嫩芽初绽,形似莲心,故又称“莲心”。每制一千克干茶,需要鲜芽7万个左右,故极为珍贵。谷雨前采摘的叫做“雨前茶”,一般采一芽一叶,叶似旗,芽似枪,故又称为“旗枪”。明前茶和雨前茶都十分珍贵,素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之说。另外,制作工艺上的摊凉、青锅、筛分和分筛整理都极其讲究。炒制的手法更有抓、抖、搭、拓、摊、拍、甩、磨、压等等,技术要求极高。这些条件决定了龙井茶非常珍贵,由于产量少,制作复杂,在清朝也只有身份地位高贵的皇亲显贵才能喝上一口。

贾府系几代世袭的公侯之府,从皇宫分得珍贵的龙井茶是合情理的。黛玉自小寄居贾府,她是老太君的掌上明珠,贾母自然对她倾尽所有。

黛玉又是江南女子,自然也喜欢龙井等绿茶。她天生丽质,为人清淡雅致,孤高傲物,与绿茶中珍品相匹配;龙井清淡鲜爽、甘香如兰、幽而不洌,看似无味,饮之则太和之气弥漫齿间,此茶贵族气质也与黛玉神仙般的气质相符。

(三)妙玉择的什麽水?

说到品茶,最有趣莫过于第41回。妙玉给贾母、刘姥姥等人泡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这雨水经过密封保存,质量甚佳。但贾母仅吃了半盏,可见老太君平日对泡茶之水甚是讲究。刘姥姥很外行,直称:“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殊不知水以清轻甘洁为佳,旧年雨水质轻是水好的标志,所以贾母诸人对刘姥姥所言开怀大笑。小小细节把富贵人家和穷苦人家对茶态度深入刻画出来,后者重茶味,前者重茶意。

从明朝开始,饮茶改团茶为以散茶为主,饮法改煎煮法为沸水冲泡法,如今我们继承明清时期的饮茶方式。沸水冲泡对水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明朝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言:“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

因为茶对水甚是讲究,便有了各地名泉的排位。乾隆帝曾特制一个小银斗,测量全国名泉之水的轻重,重量越轻水质越好,最终测定了北京玉泉山的泉水为首。乾隆还称量雪水,比玉泉山水轻三厘,因此以雪水烹茶为最佳。

《本草纲目》载:“腊雪甘冷无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瘟疫……煎茶煮粥,解热止渴。”在民间,人们冬天用陶罐贮雪,夏天开了用来搽痱子,疗效良好。雪水对治愈红眼病、皮肤烫伤、冻伤都有疗效。现代科研表明,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成分比普通水少25%,而重水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具有抑制作用。这描述硬邦邦的,既不直观,也无美感。《红楼梦》的形容就很艺术很简洁,四个字:“轻浮无比”。

妙玉请钗、黛喝梯己茶用的是五年前玄墓蟠香寺梅花上收的雪。林黛玉问道:“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毫不留情地把她贬损了一把:“你这麽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纵观全书,敢把林妹妹称为“俗人”的也只有妙玉了。

“轻摇梅花万点雪,红炉细煮慢烹茶。”古代文人雅士对雪水烹茶钟爱异常。曹公笔下的妙玉,原是有本而来,并非故弄玄虚的杜撰。唐朝白居易有“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的诗句,陆龟蒙在《煮茶》诗中言“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以雪水煮小团茶的雅事,陆游亦有《雪后煎茶》一诗,直赞“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妙玉本是苏州人士。苏州自古人杰地灵,香雪海天下驰名。妙玉是否采过香雪海的梅花雪水?不得而知。但只要闭目想象一下妙玉采雪的画面,便觉寒香扑鼻、美不胜收!红楼第23回,宝玉写诗也提到品茶用水,“琥珀杯倾荷露清”、“扫将新雪及时烹”,说的是盛夏要用荷花上的露水,冬天要用第一场雪的雪水,可谓讲究至极!

(四)妙玉用的什麽神仙茶具?

妙玉招待钗黛拿出的神仙茶具更是珍贵,而且写得非常夸张传神,与前文秦可卿卧房里的“宝镜”、“金盘”、“木瓜”、“榻”、“联珠帐”等一样,太夸张了。

第一只神仙茶具,妙玉先拿出“攽瓟斝”(古怪到字都打不出来),是一只单耳杯,递给宝钗,上面还刻有“晋王恺珍玩”“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两行小字。为什麽称“斝”?曹公生活的康乾时代,仿古风极盛,钟鸣鼎食的贾府使用斝形饮器,是合乎身份与潮流的。

可是,“攽瓟”和“斝”有什麽关系?“瓟”与“匏”是通假字,“瓟斝”就是“匏斝”。“匏”是葫芦的古称,河姆渡遗址发现过葫芦遗存,说明葫芦在我国至少有七千多年的种植史。葫芦特别适合做容器,用来盛水、盛酒,展示着师法自然的智慧。

苏轼在《前赤壁赋》写道:“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宋代用葫芦壳做酒器是一种时尚。明代,南方新兴的中层士绅风雅自居,经常呼朋唤友吟诗作画、游山玩水。为了出行方便,他们重拾宋代的葫芦器并玩出了新花样:给嫩葫芦套一个特定形状和花纹的模具,让它长成与模具相同的样子,称为“范制”。康熙以后,范制匏器风靡宫廷,工艺娴熟,不少是皇帝赏玩的珍品。时人记载:“奇丽精巧,能夺天工。款识隆起,宛若砖文。”

匏器大盛的时代恰好是曹公生活的时代,可推断出,妙玉给宝钗用的茶具是用葫芦范制成的斝形。那麽,怎麽会有西晋富豪王恺珍玩、北宋文人苏轼鉴赏这样明显“穿帮”的内容呢?曹公愣要这麽写,只能从升华为艺术创造来解释了。

第二只神仙茶具,妙玉递给林妹妹是一只小巧的钵形杯,上面刻着“点犀?”三个垂珠篆字,这名字也令人好生疑惑。估计你想到李商隐的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相传犀牛角中心有一条白线贯通首尾,感觉灵敏,因而有“灵犀”之说。“点犀?”应该是一只犀角杯。

古人传说犀牛角能解百毒,有助于延年益寿,然而汉代以后犀牛在中国已基本绝迹,犀角杯难遇难求。到了明代,随着海上贸易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交往密切,犀角作为一种贵重材料越来越多输入中国,高级官僚贵族为了斗富摆阔,争相使用犀角器物。曹公生活的康乾时期,犀角杯已经发展出横、竖两种形制。横卧式犀角杯形似小船,金、银、玉质“酒船”曾是唐宋后贵族的新宠,李隆基为皇子时,曾在一次宴会上“连饮三银船”,听起来吓人,其实就是三大杯。而竖直式犀角杯则类似觚、觯等敞口、细高的酒器。

“点犀?”长得什麽样?有学者认为,“?”应该是高足器(“乔”本义为“高”),做酒器要把中心挖空,因此不会有那条贯通犀角的白心,所谓“点犀”是子虚乌有。还有学者认为,《红楼梦》庚辰本、戚序本作“杏犀?”,指质地优良的犀角在光下呈现出通透的杏黄色,确是珍奇又高妙的神仙茶具。

第三只神仙茶具,是妙玉给宝玉用的。宝玉见钗黛被妙玉单请去喝梯己茶,照例是要跟进去的--但凡有女性美好的活动,他一律要去扎堆,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青春女性崇拜者。此刻,宝玉想看妙玉拿什麽给自己品茶?这是所有红楼读者都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书中写道,妙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斟与宝玉”,好像有“和你共用一杯”的隐秘心思?宝玉假装抗议:“常言世法平等,她们就用这样的古玩奇珍,我就用这个俗器了?”

其实,绿玉斗材料名贵,艺术气息也深厚得令人窒息。妙玉回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麽一个俗器来呢!”然后,她又寻出了九曲十八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来,轻松地调侃宝玉:“‘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麽?”说得三个都笑了。于是,一丝丝淡淡的情愫,弥漫在空气中;栊翠庵里,这一顿好茶,抵却十年浮梦。

吃茶中,宝玉的慧根、独特的性情渐渐显露。后来宝玉生日,妙玉送他一张粉笺子,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芳辰”二字,想必把宝玉的心,感动得碎了一地罢。

再言茶杯的主人妙玉,出身官宦之家,才华出众,落得带发修行、寄人篱下的命运,众人都说她“为人孤僻,不合时宜”。而栊翠庵品茶这一回,我们发现她的性格并非那麽“平面”:她用心招待贾母,却对刘姥姥十分嫌弃,一套高级茶杯只因刘姥姥喝过一口就不惜扔掉;面对钗黛,她拿出一般人都不认识的神仙茶具,还直言黛玉是“大俗人”;面对宝玉,她表面矜持,内心却很有些微妙的欣赏与亲近。

60余年前,这第41回曾让两位著名学者泰斗沈从文、周汝昌“神仙打架”,他俩从文物角度追溯,透物见人,推测曹公之用意。但至今仍是一团悬而未决的疑云。

《红楼梦》可谓是茶文化的百科全书,曹公之高妙在于将茶、泡茶之水及神仙茶具融入了人物气质中,又通过物来折射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见物,见人,见精神,茶事虽小,却展现出18世纪中国上流社会的生活风尚、高雅情趣,且令后人充分享受到曹公擅隐喻、带机锋的深邃文风。故,茶文化的加入,为红楼诸妙人增添了一份情致,也为红楼频添了一份文化的清香韵味!

作者相关作品菊丨人间有味是清欢丨山中桂树是谦和丨玉兰花开花满枝丨端阳节,读草木诗丨且作人间青春树丨草木《诗经》里的苦、荠菜丨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丨道不尽《红楼梦》里的风流雅物——扇丨从《红楼梦》美食看中国古代贵族气质丨《红楼梦》里的疫情与防治丨《红楼梦》里的饮食与健康之道丨福至心灵的匏瓜丨最是人间茉莉好丨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gj/1938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