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库

普京把亚美尼亚卖了观察者网

发布时间:2023/3/14 12:24:28   点击数:

距离10月26日纳卡冲突停火协议生效已经过去半个多月时间了,但双方依旧冲突不断,纳卡地区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和平。

不仅如此,亚美尼亚政府承诺将其所有部队撤出占领区,但这一举动也激怒了亚美尼亚人,认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协调双方签订的这份协议,是“失败的让步”,在国内也掀起了一股反俄浪潮。

亚美尼亚民众当然有理由这么认为,根据已签署的停火协议,亚美尼亚不仅将失去所有已被阿塞拜疆攻占的纳卡地区领土,而且还做出了进一步的让步,将从11月15日起先后向阿方移交克尔巴贾尔地区、阿格达姆地区、拉钦地区,在纳卡地区仅仅能够保留亚美尼亚人汉肯特维和区,此地区对于亚美尼亚而言并没有主权性质,仅仅保护了亚美尼亚人在当地的居住权和文化自治权而已。汉肯特维和区仅占原纳卡地区的1/8大小,主要由汉肯特和周边几个村镇组成。此外,协议中还规定,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拉钦地区将修建一条新道路,以连接亚美尼亚和纳卡的首府斯蒂芬纳克特。同时,还将通过亚美尼亚修建另一条道路,以连接阿塞拜疆与其西南的纳希切万飞地。

图片来源见水印

阿塞拜疆是此次协议的最大受益方,不仅收复了大部分真正意义上的纳卡领土,而且借助战争胜利的优势,成功拿到了其他三个曾被亚美尼亚占领的阿塞拜疆区域,此外还“迫使”亚美尼亚同意修筑通过亚美尼亚连接阿塞拜疆与其西南飞地纳希切万的道路,使得纳希切万飞地的处境大大改善,可谓赚的“盆满钵满”。

而作为传统认知中的亚美尼亚坚定盟友俄罗斯,并未在冲突初起之时就介入局势支持传统盟友亚美尼亚,而是选择了观望这一显然对国力、军力处于劣势的亚美尼亚不利的选项,之后更是选择在阿塞拜疆已节节胜利取得丰硕战果的时机才出手,签署了对亚美尼亚相当不利的停火协议,使得相当多仍持有俄亚传统盟友观念的人士相当惊异,也令亚美尼亚民众相当失望,痛斥俄罗斯“卖队友”。

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亚美尼亚民众的情绪异常激烈,相当一部分亚美尼亚人将战争失败的情绪转移到了俄罗斯身上,认为俄罗斯作为亚美尼亚的传统盟友,此次不仅“见死不救”不出手阻止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的军事行动,而且对亚美尼亚施压,迫使亚美尼亚接受了“丧权辱国”的停火协议,是亚美尼亚政府“投降”的元凶,部分亚美尼亚网民甚至在外文社交网络上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展开了相当不友好的人身攻击。

俄罗斯真的是单纯在“出卖盟友”吗?固然,俄罗斯此次行为颇有些使全世界惊异的迷惑味道,却也不是拍脑袋决策或单纯的道德问题。作为以“务实外交”而闻名的现实主义外交家,普京本人和以其为首的俄政府自然会从俄罗斯的现实出发做出最符合俄罗斯利益的决策。事实上,随着南高加索形势的变化,以传统俄亚盟友的眼光去看待俄、亚、阿三方的关系已经有些脱离现实。我们需要从俄罗斯在南高加索地区的利益诉求出发,来剖析此次俄罗斯行为的真正源头。

笔者认为俄罗斯在此地区有以下的利益诉求:

一、重新建立军事存在,彰显军事实力

俄罗斯在此次纳卡冲突11月10日停火协议达成前,除在10月10日和10月17日为亚阿双方先后达成两次停火协议提供了平台以外,确实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其表态也仅仅停留在呼吁双方政治解决及参与调停等“空头支票”形式。

直到11月8日,阿塞拜疆方面宣布收复纳卡重镇舒沙后,情况发生了突变。俄罗斯在这个关键时刻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双方进行了接触,随后三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纳卡地区从莫斯科时间11月10日0时起开始全面停火,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武装力量将停留在目前各自所在的地区,将在纳卡地区接触线和连接纳卡地区与亚美尼亚的通道上,部署俄罗斯维和部队。

双方履行声明内容后,纳卡地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1月10日前的数次停火协议得不到履行的原因主要是双方武装力量难以真正脱离交火,且双方均未有切实的停火意愿。但这一次俄军将出动隔离两军,因此这次的停火显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据报道,俄军维和部队主要由其中部军区派出,兵力达人,另有90辆装甲车和台各型装备。该部番号可能是俄空降兵第31近卫独立旅,是俄军一支精锐的快速反应部队。

俄军维和部队所部署的区域就是在纳卡核心区及亚美尼亚——纳卡通道附近,此地区是纳卡地区的核心地带。在苏联解体三十年后,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再一次在高加索以南出现,这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相对于俄罗斯这种大国而言,能够在一个冲突地区维持长期的军事存在,展现出在该地区“说一不二”的能力,这能够极大地威慑其战略对手,提高其军事威慑力,昭示俄罗斯的大国影响力仍存、俄罗斯仍然是世界安全问题不可忽略的一极。这种展示肌肉的绝佳机会,俄罗斯自然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抛开展示力量的目的,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同样是实现其在该地区利益诉求的基础。俄军此次在纳卡地区的强势出现直接分割了战场,实现了“强制性”的亚阿停火,这会对亚阿双方造成极大震慑。俄罗斯直接驻军于纳卡核心区,这会使得亚阿两国都不得不看自己的脸色行事,这对俄罗斯进一步干涉南高加索事务无疑扫清了障碍,使得现阶段经济持续低迷、综合国力时刻存在严重衰退危机的俄罗斯抓住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抓住了提振国民信心与国际地位的这一剂“良药”。

显然,俄罗斯在该地区保持军事存在本身便已经获利极大,对于严重依赖军事力量维持大国地位的俄罗斯而言,保持在南高加索地区的长期军事存在有利无害,俄罗斯也会乐于此事,当然也不会在意是否“出卖”亚美尼亚的说法。

普京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二、排除外部干涉因素,实现南高加索地区的“冷却”

毫无疑问,冷战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核心诉求是追求国家安全,为了这一目标,其在冷战结束后对于不同的战略方向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而针对“火药味”向来颇重且外部势力错综复杂的南高加索地区,不同于针对东欧方向的强硬对抗与针对东北亚、中亚方向的大国妥协、多边合作的方针,俄罗斯在南高加索地区的安全政策核心为“冷却方针”。

实现安全问题“冷却”,建立领土“缓冲区”,排除外部势力从俄领土附近的渗透,这不仅是沙俄时代以来俄罗斯的传统外交、军事方针,也是俄现政府的外交政策核心,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在东欧方向感受到西方愈来愈重的压迫力,因此对于南高加索这一“火药桶”,俄罗斯向来不希望各方冲突升级从而加大自己在这一地区所投入的安全成本。

对于纳卡地区冲突,俄政府也希冀于采取“冷却”方针,希望在亚阿两国与纳卡地区三方之间达成一种“冷平衡”的状态,即形成一种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涉事多方不搁置争议但不作严重攻击性表态的微妙平衡状态。为此,俄罗斯从苏联解体以来做了相当多的努力,其在南高加索地区的外交方针与安全政策也展现出了相当的灵活性。

实际上,在年代末苏联势衰、纳卡地区长期以来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从而引发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亚阿大规模军事冲突后,俄罗斯曾出于传统盟友关系而支持亚美尼亚。在第一次纳卡战争中阿塞拜疆不仅丢掉了纳卡地区,还失去了纳卡周边拉钦区、克尔巴贾尔区、阿格达姆区、菲祖利区、杰布拉伊尔区、古巴德雷区和赞戈兰区等7个地区的控制权。不难看出,在此次战争中阿塞拜疆可谓是一败涂地,不仅丢掉了大片法理领土,而且失去了俄罗斯的安全承诺,整个国家在南高加索地区已经处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地位。

但俄罗斯并不愿意为了亚美尼亚而将阿塞拜疆彻底推出自己的怀抱。为了将阿塞拜疆纳入俄罗斯的国防与安全体系,同时阻止西方与土耳其插手阿塞拜疆油气资源的开发,俄罗斯对阿塞拜疆展示了相当的善意,不仅阻止了亚美尼亚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而且“逼迫”亚美尼亚放弃了已经获得的利益以实现与阿塞拜疆的和解,从而达成了亚阿双方第一次的“冷平衡”。

俄罗斯很快就帮助阿塞拜疆收拾了第一次纳卡战争的败局,以调停者的姿态邀请阿塞拜疆加入了独联体以及集体安全条约。年,双方就阿过境俄罗斯通过“巴库—新罗西斯克”输油管道向第三国出口石油达成了政府间协议。年7月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还访问了莫斯科,双方签订了《俄阿友好合作与双边安全条约》,条约明确规定“双方承诺不支持分离主义运动,禁止和消除在一方建立旨在反对另一方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集团和组织。”这一系列的行动使得阿塞拜疆缓过了气,因此被相当多的亚美尼亚政界人士指责为“出卖”亚美尼亚的行径。

俄罗斯被指责“出卖”亚美尼亚并不是没有先例,只是第一次“出卖”的动机是阻止亚美尼亚进一步扩张,保持对阿塞拜疆的关系。那么这一次“出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很简单,攻守之势已易,俄罗斯需要在地区各方实力出现新的变化之际及时调整策略,以保持地区“冷平衡”的安全状态。

事实上,亚阿两国在第一次纳卡战争之后,阿塞拜疆的国力、军力发展已经快于亚美尼亚,到年后两国的军事冲突已经比较频繁。而年9月以来的这次纳卡之战,便是双方国力、军力不平衡后,阿方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收复国土的行动。

俄罗斯对南高加索局势向来保持极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zy/254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