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资源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一)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二)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三)
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自然界的特有景观和生物。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55处之
自然遗产(14处)
四川九寨沟
四川黄龙
湖南武陵源
云南三江并流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中国南方喀斯特
江西三清山
中国丹霞
中国澄江化石地
中国新疆天山
湖北神农架
青海可可西里
贵州梵净山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1.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2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境内,距离成都市多公里,是一条纵深40余公里的山沟谷地,因周围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大约有52%的面积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林中夹生的箭竹和各种奇花异草,使举世闻名的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等珍稀动物乐于栖息在此。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沟中地僻人稀,景物特异,富于原始自然风貌,有“童话世界”之誉。有长海、剑岩、诺日朗、树正、扎如、黑海六大景区,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这五绝而驰名中外。
2.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2世界自然遗产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面积平方公里。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仿佛是一条金色巨龙,并伴有雪山、瀑布、原始森林、峡谷等景观。黄龙风景名胜区既以独特的岩溶景观著称于世,也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誉人间。从黄龙沟底部(海拔米)到山顶(海拔米)依次出现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在内的10余种珍贵动物倘佯其间,使黄龙景区的特殊岩溶地貌与珍稀动植物资源相互交织,浑然天成。以其雄、峻、奇、野风景特色,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的美誉。
3.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2世界自然遗产
武凌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总面积平方公里,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和天子山等三大景区组成。主要景观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境内共有座奇峰,姿态万千,蔚为壮观。加之沟壑纵横,溪涧密布,森林茂密,人迹罕至,森林覆盖率85%,植被覆盖率99%,中、高等植物余种,乔木树种余种,可供观赏园林花卉多达种。陆生脊椎动物50科种。区内地下溶洞串珠贯玉,已开发的黄龙洞初探长度达11公里。武凌源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绝”而闻名于世。
4.“三江并流”自然景观.7.2世界自然遗产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的纵谷地区,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整个区域面积达4.1万平方公里。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反映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区跨越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个地州,区内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异景观。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长期以来,“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一直是科学家、探险家和旅游者的向往之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美学意义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5.四川大熊猫栖息地.7.12世界自然遗产
年7月12日,正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决定,将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中国稀有的“活化石”动物栖息地成为中国第32处世界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面积平方公里,涵盖成都、阿坝、雅安、甘孜4个市州12个县。这里生活着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它曾被自然保护国际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被全球环境保护组织确定为全球个生态区之一。
6.中国南方喀斯特7.6.27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6.23
7年6月27日,正在此间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27日经过审议,同意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使中国自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的世界遗产项目总数达到34个,这也是中国第6个世界自然遗产。喀斯特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中国喀斯特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作为中国唯一参加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自然遗产审议的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集中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锥状喀斯特(峰林)、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坑群等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距今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很多景点享誉国内外。比如云南石林素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被称为“天下第一奇观”、“世界喀斯特的精华”;贵州荔波是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处,曾入选“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十大森林”。
年6月23日,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由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广西环江四部分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是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对原有“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的扩展和补充,因此我国世界遗产数目并不会相应增加,截至目前(年6月23日)仍为47个。
7.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8.7.7世界自然遗产
8年7月7日,中国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的遗产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的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
8.中国丹霞.8.1世界自然遗产
年8月1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数量已增加到40个。
中国丹霞是中国境内由陆相红色砂砾岩在内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来力量(包括风化和侵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的总称。这一遗产包括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的6处遗址。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壮观的红色悬崖以及一系列侵蚀地貌,包括雄伟的天然岩柱、岩塔、沟壑、峡谷和瀑布等。这里跌宕起伏的地貌,对保护包括约种稀有或受威胁物种在内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许多动植物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9.中国澄江化石地.7.1世界自然遗产
年7月1日,云南澄江化石遗址申遗成功使中国拥有首个化石类世界遗产,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至此,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遗址及自然景观总数已达到43个。澄江化石地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境内,面积公顷,缓冲区面积公顷,距今5.3亿年,于年被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澄江化石地共涵盖16个门类、余个物种,这在世界同类化石地中极为罕见,完整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10.中国新疆天山.6.21世界自然遗产
年6月21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审议,将中国新疆天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疆天山,即天山山脉的东段,也是天山山脉的主体部分,世界自然遗产。天山属全球七大山系之一,是世界温带干旱地区最大的山脉链,也是全球最大的东西走向的独立山脉。
11.湖北神农架.7.17世界自然遗产
年7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会议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举行,中国申遗项目——湖北神农架通过了终审,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0个世界遗产项目。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西部,占地面积3千多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珍稀物种多。
12.青海可可西里.7.7世界自然遗产
年7月7日,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1处世界遗产。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蒙语为“美丽的少女”,平均海拔0米以上。可可西里申遗项目于年底正式启动,覆盖总面积约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约万公顷,缓冲区面积约万公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评估报告中说,可可西里一望无垠,几乎没有受到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美景“令人赞叹不已”。这里保存着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间的迁徙路线,藏羚羊可以不受干扰地迁徙。
13.贵州梵净山.7.2世界自然遗产
当地时间年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贵州省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和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境内,是武陵山脉主峰,遗产地面积.7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39平方公里。梵净山生态系统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遗、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拥有种植物和种动物,是东方落叶林生物区域中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区域之一。大会认为,梵净山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标准和完整性要求,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
14.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7.5世界自然遗产
当地时间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了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项目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江苏首个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空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第一期项目所在的江苏盐城黄海湿地有超过种脊椎动物和多种无脊椎动物,其中包括种鸟类,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
(说明:为完成五下《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从网络精选以上图片和文字用于教学,向作者致谢。侵权请联系删除。再次致谢!)
END领航工作室更多动态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zy/22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