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宗教 >> 19191920年的英国经济,战后工商
引言:
战后时期,英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停战到年中期,是特殊的工商业繁荣时期。这是一种投机性的繁荣,它是在战时饱受饥寒的居民对于食物和日用必需品的需求的基础上。在战时,由于把生产能力用去生产军需品,以致食品和日用必需品的生产受到极大限制。这种反常而不稳定的需求,是不会维持多久的,因为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很低。战后工商业的复苏,是在战后经济尚未恢复、金融依然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决定了这种复苏的特点。
另外一些因素,例如战后各国进行的恢复工作,国家发给复员陆海军人,和没有工作的军火工厂工人的庞大的补助金等,也有助于英国工商业的短期复苏。英国资产阶级企图通过这些开支来防止经济危机的来临,削弱国内汹涌澎湃的革命运动。
-年工商业的复苏,使英国许多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大增长,也引起了对外贸易的扩大。从年到年,生铁产量增长了8.1%,钢产量增长了15.2%,造船业增长了25.4%,出口额增长了38.1%。
尽管工业产值比战争结束时期有所增长,但是仍然比年的水平低10%。出口额比年减少30%。工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缓慢的后果造成大批的失业。根据各工会的统计材料,年英国工人有2.1%没有工作;而年和年为2.4%,战后工商业的复苏,伴随着恶性通货胀。年货币流通总额为3,万英镑,而年增到35,万英镑。通货膨胀引起物价飞涨,年物价上涨到年水平的%。结果垄断组织得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利润,而国内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却显著降低,因为工人工资的增加赶不上物价的飞涨。
-年英国的农业状况和工业不同。年10月21日,劳合-乔治阐明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在于保障农场主的利益,使他们不致因其他国家农产品生产者的竞争而吃亏。这个政策的基础是,希望本国农业尽量多生产粮食。年通过了一项特别法令,保证农场主的小麦和燕麦售价不低于成本0可是,这些措施不能制止年开始的英国农业的萎缩。谷物播种面积年,为10,,英亩,年减为1,,英亩,而年减为9,,英亩。这三年的小麦收获量分别为万吨,1,,吨,1,,吨,大麦、燕麦和其他许多农作物的收成也减少了。
-年工商业复苏本身包含有极其尖锐的矛盾。英国商品的国外市场是不稳定的。欧洲各国由于战争而破产和贫困,没有钱长期购买英国货。而在美洲、亚洲和其他非欧洲市场,由于当地工业的发展,以及美国货和日本货在战时的加紧渗入,英国商品的处境也很困难。
英国资产阶级把-年的工商业假繁荣看成英国资本主义繁荣新纪元的开端,然而不久就使它大失所望:年下半年,英国发生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
英国和年巴黎和年1月10日,劳合-乔治组织了新政府,次日他就率领英国代表团去巴黎出席和会。
从和会开幕到闭会,反对苏维埃俄国的问题,始终是会上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聚集在巴黎的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和其他国家的代表,妄想寻求颠覆苏维埃政权,使俄国地主和资本家政权复辟的方法。因此,巴黎和会变成了反对苏维埃俄国的参谋本部。英国代表团同美国和法国代表团狼狈为奸,在组织反对苏维埃国家方面起了主导作用。在巴黎的英国代表们,挖空心思寻找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有效办法。
在召开巴黎和会以前,英国统治集团就开始进行反对苏维埃俄国的活动。除了法国、日本和美帝国主义之外,英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阵营中反对苏维埃俄国的最主要、最顽固的组织者之一。帝国主义阵营的目的是要颠覆苏维埃政权,瓜分苏维埃国土,使它沦为从属于帝国主义者的几个次等国。
英国统治集团所以如此仇恨苏维埃政权,是由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严重地破坏了英帝国主义在本国和在殖民地的稳定性。英国统治集团力图颠覆或万不得已时削弱苏维埃政权,指望通过这个办法巩固自己摇摇欲坠的地位。
此外,革命前的俄国,是西方的因而也就是英帝国主义的强大的后备力量。英国资本从前可以自由输入俄国,控制俄国的许多国民经济部门。在十月革命前夕,英国对俄投资达50,万卢布,占在俄国的全部外资22.6%。英国投资半数以上都集中在来矿业方面。在金属加工、化学和纺织工业方面的英国投资也很可观。。英国资本家从剥削俄国的劳动人民和掠夺俄国原料资源方面获得了巨额利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帝国主义借给俄国的债款总额达,万卢布,沙皇俄国的全部军事债务有70%是向英国借的回。
英国统治集团打算利用这些债务捆住俄国的手脚,使它彻底地成为依赖英国的国家。可是十月革命排除了这种危险,并引导俄国人民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国家生活道路。英国统治集团对俄国的帝国主义阴谋遭到了沉重打击。所有这些因素,也决定了英国统治集团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国家的态度。
英国资产阶级以广泛展开诬蔑苏维埃政府及其政策的宣传,来对抗十月革命的胜利,指望借此削弱十月革命对英国人民群众的影响。同时开始策动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在年11月末召开的协约国会议上,英国政肝要求通过这样的决议:最大限度地削弱俄国,把它分割成许多小国,夺取它最富绕的原料产区。英国驻巴黎的大使伯提勋爵,这样说明当时英国对俄国问题的外交方针:“俄国不会再存在了!俄国瓦解了…只要我们能在东方建立一些同德国接壤的独立的缓冲国,即芬兰、波兰、爱沙尼亚、乌克兰等这样的国家,不管用什么方法制造出来的,那末,我认为,其余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任凭我们摆布了。"
协约国会议的结果是:在年12月23日签订了英法协定,在协定上签字的有英国陆军大臣米耳讷勋爵和法国总理克雷蒙梭。协定中规定英法组织武装干涉俄国,以便推翻苏维埃政权并把它划分为若干个“活动范围”,哥萨克地区、高加索、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库尔德斯坦应划入英国的活动范围,而比萨拉比亚、乌克兰、克里木则应划入法国的活动范围。这是一个瓜分俄国、掠夺俄国并使俄国沦为英法资本家的殖民地的协定。根据英国史学家马里奥特的证明,“英国投资者实际上在高加索油田的利害关系较大,而法国最关心的则是在乌克兰的煤矿井和铁矿井”,这些都是确定“活动范围”时的决定性因素。
英帝国主义者掠夺苏维埃国家南方各省的痴心忘想,是和在伦敦策划的建立一个辽阔的英属近东帝国的计划有直接联系的。这些计划表明,要在从地中海至印度洋整个辽阔地区内,建立一条英国殖民地、保护国、势力范围和占优势的经济阵地的链条。有关英国对外政策的许多书籍和寇松勋爵传记的作者尼科耳森写道:"寇松始终梦想在从地中海到帕米尔之间建立一串附属国的链条。”近东帝国的计划如果得到实现,就意味着土耳其、阿拉伯国家、伊朗、阿富汗,以及居住在俄国南部地区的各族人民将受到英帝国主义的奴役。
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帝国主义者,当时正对德帝国主义作战,必须集中全力对付德国,这就大大地妨碍了它们在苏维埃国家成立后的头一年内,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尽管如此,干涉者仍然于年春开始对苏维埃国家发动了武装进攻。年3月,英国的陆战队在摩尔曼斯克登陆,到年7月,已有一万名干涉军侵入摩尔曼斯克边区,其中主要是英国的军队。8月2日武装干涉者占领了阿尔汉格尔斯克。年4月5日,日军指挥部派出强大的陆战队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并占领了该诚。以后,英国军队就和日军会合,年8月又和美国军队会合。年5月,英国、法国和美国的统治集团策动驻扎在俄国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进行叛乱。与此同时,英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代理人,也在苏维埃共和国的中部地区组织阴谋叛乱。年8月31日,苏维埃机关揭露了英国驻俄外交使节洛卡尔特策动的阴谋,这个阴谋是要逮捕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全体人民委员并杀害苏维埃国家的领袖们。年夏,英军侵占了阿什哈巴德,另外一支英军在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分子、达什纳克党人和白卫匪军的帮助下攻占了巴库。当时由于还在对德作战,不能抽调大量兵力进行武装干涉,英国、美国和法国政府指望在战胜德国后,再对苏维埃政权已经巩固的俄国中部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攻势。武装干涉者暂时用炮火从四面八方包围了苏维埃俄国。
英国政府在同德国签订的康边停战协定的条件中,列入了实质上要德国军队承担进攻苏维埃国家义务的条文。康边停战协定第十二条规定,停留在俄国领土内的德国军队,一俟“盟军认为时机成熟时,并考虑到该领土的内部情况”,也应返回德国疆界以内。
英国政府竭力利用德国军队来进攻苏维埃国家,坚决主张允许德国在停战后仍然保存庞大的军队。美国出席最高军事会议的代表布里斯说,"为了对付布尔什维主义”,英国代表不希望“让德国人复员”。他写道:"看来,英国人似乎无须德国人提出今后不联合起来反对协约国的任何保证,就让德国人实际上保持全副武装和动员状态..."。
在和德国及其盟国签订停战协定以后,英国统治集团采取种种措施来扩大英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在土耳其战场的战事刚刚停止,英国舰队就开入了黑海,英国军队在高加索登陆,并强占了巴统一巴库铁路,占领了外高加索。武装干涉者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相继建立了直接由英国指挥部控制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傀儡政府。年11月13日,英国政府批准了年12月23日签订的关于把俄国划分为若干“活动范围”的英法协定。第二天,英国政府通过了关于用武器和军事装备援助邓尼金的决定,关于向西伯利亚增派军官和增援军事装备的决定,以及关于在事实上承认海军上将高尔察克的白卫匪帮政府的决定。
年11月30日,英国政府通知其驻阿尔汉格尔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使节,说明它将在俄国实行下列政策:"继续占领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继续向西伯利亚进攻;设法说服捷克军团留在西西伯利亚;占领(使用五旅英军)巴统一巴库铁路线;尽一切可能供应军事器材以援助在诺沃罗西斯克的邓尼金将军,供应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以军事装备。"
结束语:
年年底和年初标志着苏维埃国家反对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斗争的巨大胜利,标志着苏维埃政权的地位已大大加强的辉煌成就。在这种情况下,巴黎和会采取了外交步骤来阻止转入攻势的苏维埃武装力量的挺进,以挽救武装干涉军队和白卫军的势必被歼灭的命运。同时准备向苏维埃俄国进军,按照帝国主义集团的如意算盘,这次进军一定要消灭苏维埃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