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宗教 >> 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形势的演变及其走向
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年第6期。
作者:邓浩,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前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大使馆政务参赞。
随着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中亚和外高加索(以下简称外高)地区涌现出八个新独立的国家,即所谓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外高三国(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昔日处于隔绝、封闭的这一区域开始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并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能源资源引起世界瞩目。独立至今,中亚和外高国家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发展之路,不仅改变着自身的前途命运,也对欧亚大陆腹地的形势和格局产生着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作为新的地缘政治实体,中亚和外高国家通过不懈努力已成功跻身为国际社会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并在欧亚地区事务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外部势力则在该区域竞相介入,竭力施加影响,拓展自身势力,形成多极化的地缘政治格局。未来中亚和外高地区局势将朝着更加复杂多元的方向演进。
一中亚外高国家发展的基本历程
中亚和外高国家均脱胎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独立以后各国尽管国情各异,处境不同,但都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积极寻找适合本国国情民意的发展道路。综合来看,独立至今中亚和外高地区国家形势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一)剧烈震荡时期(~)
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乱”。地区各国均处于建国阶段,由于缺乏应有的经验和足够的准备,加之受内外多种因素困扰,地区局势出现诸多乱象,呈现一定失序局面,对地区安全和稳定构成严峻挑战。
一是多国政局动荡不安。在中亚地区,由于急于摆脱苏联模式,盲目全盘西化,独立之初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多次爆发议会和总统之间的激烈对峙,导致议会和政府几度更迭,政权运行严重受阻。塔吉克斯坦反对派则频频向当局发难,不断逼宫,迫使塔领导人频繁更替,塔伊斯兰复兴党甚至一度接管国家政权,将中亚伊斯兰政治化推向一个高潮。在外高地区,格鲁吉亚靠“街头政治”起家的加姆萨胡尔季阿当选格首任总统,半年多即被反对派推翻,引起国内政局剧变。阿塞拜疆则是内斗不已,总统几度易人,政局风雨飘摇。
二是各国经济危机四伏。受苏联时期行政命令式的计划经济弊端影响,地区各国经济在独立前即已陷入危机状态,苏联解体则造成各国原有的经济联系遭受严重破坏甚至中断,致使各国经济雪上加霜,危机进一步加重。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跟随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式的激进经济改革,更使两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以GDP为例,中亚四国(不含土库曼斯坦)年与年相比下降幅度分别是:哈萨克斯坦-55%,吉尔吉斯斯坦-50%,乌兹别克斯坦-18%,塔吉克斯坦-50%。外高三国~年GDP变化情况分别是:阿塞拜疆-0.7%、-22.6%、-23.1%、-18.1%;格鲁吉亚为-20%、-44.8%、-25.4%、-11.4%;亚美尼亚为-17.1%、-52.6、-14.8%、5.4%。
三是地区安全险象环生。伴随着独立进程,中亚外高地区原有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逐渐凸显并日益激化,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甚至局部战争,导致地区安全局势急剧恶化。独立初期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俄罗斯人和哈萨克人因双重国籍和国语等问题频频爆发激烈对抗,不仅影响哈国内稳定,也对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两国关系构成严重冲击。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地区则相继燃起战火,引起整个地区局势剧烈动荡。纳卡冲突愈演愈烈,最终导致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之间发生直接战争,双方关系跌入冰点。
(二)相对稳定时期(~)
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稳”。地区局势逐渐走向稳定,各国开始由乱到治,走上一条相对平稳发展之路。
首先,各国相继确立总统集权,逐步形成“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政权体制,大大减少了内耗,确保了政令畅通,保障了政局基本稳定。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分别于和年通过修宪和扩大总统权力的全民公决,大大增强了总统的权力地位,明显削弱了议会对总统的制约和束缚,从而使总统在政权体制中处于主导核心地位,为其安邦定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外高地区,到年,格鲁吉亚一直动荡的政局开始趋向稳定,议会决定恢复总统制,并通过了独立后第一部宪法,为国家政治稳定奠定了法律基础。同时,临危受命的谢瓦尔德纳泽顺利当选总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元首,开启了格稳定发展的新时期。阿塞拜疆也于年制定了独立后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实行总统制,确立了盖达尔·阿利耶夫总统的强势地位,阿塞拜疆开始走上稳定繁荣之路。
其次,各国经济逐步止跌回升,开始恢复性增长,为局势向稳提供了必要物质基础。从年开始,伴随着政局的稳定,在各国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下,地区各国经济逐渐从严重衰退转入复苏。外高地区的亚美尼亚从年即开始率先止跌并实现正增长,当年GDP同比增长5.4%。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则分别从和年开始实现正增长,增速分别为2.4%和1.3%。面临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外高三国仍取得不俗成绩,阿、格、亚当年GDP分别达7%、10%、6%。中亚地区国家经济下滑从年开始得到遏制.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GDP开始实现正增长,增速分别为0.5%、1.6%和5.6%。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也分别于和年开始实现正增长。从年开始,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短暂下滑后,中亚国家经济开始持续稳定回升,年和年相比,哈、吉、塔三国GDP分别增长88.3%、73.1%、45%。乌兹别克斯坦表现尤为突出,年GDP超过年3.2个百分点,率先超过苏联解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热点冲突基本平息,得到有效控制,地区局势转危为安,整个地区趋于基本稳定。在冲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国际社会尤其是俄罗斯的积极斡旋下,年年中和年,外高地区有关冲突方分别就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和纳卡武装冲突问题达成停火协议,这使该地区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基本停息,地区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趋于缓解。在中亚地区,到年底,经历多轮经年的紧张艰苦谈判,在俄罗斯、伊朗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塔吉克斯坦冲突双方终于达成和平协议,塔国内战争宣告结束,开始走上民族和解、国家和平之路,为中亚地区实现稳定清除了主要障碍。与此同时,从年开始,伊斯兰极端势力开始在中亚趋于活跃,并频频制造恐怖事端,但在各国强有力打击下得到有效遏制,未能动摇地区稳定大局。
(三)复杂多变时期(年至今)
以年格鲁吉亚爆发“玫瑰革命”为标志,中亚外高地区形势进入一个新的演变阶段。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变”,即整个地区相对平静的局面被打破,形势朝着复杂多变的方向演进,多样化、差异性、复杂化成为这一时期变化的显著标志。
第一,政治上趋于多元。~年,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先后爆发震惊世界的“颜色革命”,开创了中亚外高地区暴力夺权的先河,也拉开了该地区政权交接的序幕,并对该地区通行的总统集权体制造成直接冲击。这一时期,地区各国围绕集权和分权掀起新一轮宪法改革热潮。一方面,地区盛行的总统集权制开始面临挑战,出现缺口。年吉尔吉斯斯坦再次发生革命,修宪摒弃总统集权制,率先实行议会制,并于年底再次修宪,进一步加强议会和政府权力;年9月,格鲁吉亚第二次修宪,将总统制改为议会总统制,并于年议会选举后实施。年10月后,格鲁吉亚执政党“格鲁吉亚梦想——民主格鲁吉亚”党乘获得议会选举大胜的东风,继续推动宪法改革,主要内容是改总统直选为议会内部选举,以实行完全的议会制。年年底,亚美尼亚通过关于宪改方案全民公决,决定向议会制过渡。另一方面,总统集权制在部分国家得到进一步强化。年,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先后通过修宪,进一步巩固了总统权力。塔总统拉赫蒙作为国家领袖可以无限次当选国家元首。土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的新任期从5年延长至7年。阿总统阿利耶夫的任期也由5年延至7年,并被赋予决定举行非例行总统大选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第二,经济上差异凸显。从经济总量来看,独立之前,由于苏联推行“拉平”政策,地区各国经济差距并不明显,但独立后,受自然禀赋、经济改革程度、政局稳定和国际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地区国家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以中亚地区为例,年中亚四国(不包括土库曼斯坦)人均GDP分别是:哈萨克斯坦美元,乌兹别克斯坦美元,吉尔吉斯斯坦美元,塔吉克斯坦美元。到年,哈萨克斯坦人均GDP提高到美元,而塔吉克斯坦已降为美元,二者相差7.7倍。此时哈萨克斯坦一国的GDP已超过中亚其他四国的总和。到年,哈萨克GDP达到亿美元,其他四国的GDP分别是:乌兹别克斯坦亿美元,土库曼斯坦亿美元,塔吉克斯坦85亿美元,吉尔吉斯斯坦72亿美元。哈一国GDP比其他四国总和多出整整1倍。在外高地区,经过25年的发展,三国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在明显拉大,阿塞拜疆在进入21世纪后连续11年GDP年均增幅高达11.5%,其GDP总量比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两国总和还要高出1倍多。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地区各国独立后均从计划计划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各国实行不同的改革路线,经过多年发展,彼此之间已呈现明显差异。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排名,地区各国已明显拉开档次,具体排名分别是:格鲁吉亚16名,哈萨克斯坦35名,亚美尼亚38名,阿塞拜疆65名,吉尔吉斯斯坦75名,乌兹别克斯坦87名,塔吉克斯坦名,地区头尾排名之间相差位,可谓天壤之别。
第三,安全上变数增加。中亚外高扼守欧亚大陆重要“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自年格鲁吉亚“颜色革命”后,该地区安全局势一直难言乐观,处于复杂多变、扑朔迷离的变化之中。一是热点冲突并未彻底平息,且时有复发,甚至一度出现激化和失控。在外高地区,年8月,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围绕南奥塞梯问题爆发五日战争,震动世界。~年,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连续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已执行20多年的停火协定面临失效危险。在中亚地区,塔吉克斯坦内战隐患犹存。年盘踞在塔东部山区的非法武装曾袭击政府军,年夏又发生刺杀塔情报部门高官的恶性事件。年秋,曾是反对派的塔国防部副部长纳扎尔佐达率其追随者百余人发动武装袭击。塔政府迅速出击平息叛乱,并宣布伊斯兰复兴党为非法组织,严禁宗教性质政党合法存在,双方矛盾再度激化。二是极端恐怖势力活动日益频繁,社会冲突(包括民族、宗教矛盾)有所加剧。年5月,乌兹别克斯坦爆发震惊世界的“安集延事件”。同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发生大规模民族仇杀,即奥什骚乱。年以来,哈萨克斯坦发生多起恐怖事件以及震动地区的“扎瑙事件”。三是地区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南部阿富汗局势持续动荡。近年来,随着美国北约力量逐渐撤出阿富汗,塔利班势力日益壮大,并开始屡屡进犯中亚边界,导致中亚安全形势再度趋紧。同时,在西部紧邻的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势力猝然崛起,激活了中亚外高地区的伊斯兰极端势力,吸引众多激进分子前往中东参战,并成为“伊斯兰国”外线扩张的主要力量,开始回流频频在地区制造事端,成为中亚外高面临的新的现实外部威胁。阿富汗以塔利班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势力和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中东伊斯兰极端势力对中亚外高形成夹击之势。
二外部势力争夺中亚外高态势衍变
中亚外高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扼守贯通欧亚的交通枢纽,位于能源资源富集地带,成为冷战后大国力量的激烈博弈区。地区各国独立以来,外部势力纷纷进入该地区,形成群雄逐鹿之势,其中尤以美国和俄罗斯围绕地区事务主导权的全面争夺最为激烈,贯穿整个地区的发展历程,对地区局势和格局产生着决定性影响。以美俄竞逐为主线,外部大国势力对地区的争夺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从年至年,主要特征是美攻俄守;第二阶段从年至年,基本态势是美俄对攻;第三阶段是从至年,显著特点是美俄互有攻守;第四阶段是从年至今,美俄争夺处于相持阶段,俄罗斯影响呈现回升之势。
(一)美攻俄守阶段(~)
这一时期正值地区各国处于建国初创时期,俄罗斯自顾不暇,并急于向西方靠拢,造成该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引起各大外部势力纷纷进入该地区角逐,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开始积极介入中亚外高事务,急于夺取这一地区的主导权。这一时期美俄关系总体上以合作为主,双方在中亚外高地区尚未针锋相对,正面对抗。出于巩固冷战胜利成果和称霸全球的战略考虑,美国在苏联解体后大幅提升了中亚外高地区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并通过一系列举措积极付诸实施,从而迅速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玩家,一是促使哈萨克斯坦放弃核武器,防止核扩散,确保美国自身安全;二是通过《支持自由法案》,向中亚外高8国提供大量无偿经济技术援助,全力支持地区国家独立和稳定;三是帮助地区国家普遍建立三权分立、多党政治、自由选举的议会民主制,推动向美式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转型;四是设立专职人员和机构,参与调解地区冲突,同时,把大部分地区国家拉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帮助哈、乌、吉组建“中亚维和营”;五是将哈萨克斯坦和格鲁吉亚作为该地区重点经略之国。通过上述举措,美国实现了对中亚外高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快速渗透。
俄罗斯在这一时期的对中亚外高地区战略尚未成型,由于实行亲西方对外政策和“休克疗法”的激进改革,中亚外高地区在俄罗斯外交中并未占据优先位置,反而被视为包袱和累赘,急于甩脱和抛离,结果导致俄罗斯在中亚外高地区经济领域的传统影响急剧下降,加之俄罗斯执意将该地区“逐出”卢布区,进一步加剧了各国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这一时期俄罗斯仅仅在中亚外高地区军事安全领域仍保持着优势地位,通过吸纳地区国家加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积极干预和调解地区热点冲突,保持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合法军事存在等,俄罗斯仍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总体来看,由于外部势力的进入,尤其是美西方势力的进入,俄罗斯在中亚外高地区昔日那种独霸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其固有影响和地位处于急速减弱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伊朗等伊斯兰国家这一时期利用与中亚外高国家在历史、文化、语言、种族和地缘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与地区国家高层频繁交往,辅以各种经济、文化援助,并将该地区国家全部或部分纳入中亚西亚经济合作组织、突厥语国家元首会晤、里海经济区等国际性组织,迅速成为中亚外高地区颇具竞争力的新玩家。
(二)美俄对攻阶段(~)
随着美西方不顾俄罗斯强烈反对坚持实施北约东扩计划,俄罗斯开始重新审视与中亚外高国家的关系,并于年推出《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的战略方针》,明确将这一地区提升为俄罗斯外交的优先方向。这标志着俄罗斯一改前期对中亚外高地区的消极保守政策,开始把这一地区作为恢复其大国地位必不可少的战略依托,并采取积极主动措施反击美西方的渗透。尤其是年普京上台执政后,俄罗斯对美西方的反击更为凌厉,双方在中亚外高竞争进入正面对抗的新阶段。俄罗斯这一时期在中亚外高取得的进展主要有:一是政治、经济、军事多管齐下,辅以条约形式,进一步夯实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等地区内亲俄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二是抓住时机、利用矛盾,改善并修复了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等一度与俄关系疏远国家的关系,使其向俄有所回摆。三是对地区内离俄倾向最重的格鲁吉亚实行强硬压服政策,惩戒其紧随美西方与俄作对,借以“杀一儆百”。四是面对独联体一体化受阻,将地区国家拉入其主导的次地区一体化进程,这一时期先后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区国家组建关税同盟,并于年将其升格为欧亚经济共同体。同时,面对地区内极端恐怖势力活动日益猖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亚美尼亚续签《集体安全条约》,并于年建立中亚地区集体快速反应部队。上述斩获标志着俄罗斯“重返”中亚外高,使一度失衡的美俄地区竞争向俄有力回摆。
面对俄罗斯咄咄逼人的反攻态势,美国这一时期非但未减缓对中亚外高的渗透,反而进一步加强。首先,出于地缘和能源利益的考虑,美国进一步提高了中亚外高在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年美国明确把中亚外高地区列为其特别中科医院曝光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医院的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zj/1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