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交通 >> 百年石油战争一战前,诺贝尔罗斯柴尔德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头号强国,都在那个20世纪初开始开发或抢占石油资源(殖民时代的末期,那时还可以明目张胆地抢),而冲在最前面的都是资本家。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恰好就在20世纪初同期发表的,这篇名著以解读资本家“开拓精神”的来源而风靡一时,现在回顾那段资本抢夺历史,却是那么血腥。
“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只要稍稍看一下其职业情况的统计数字,几乎没有什么例外地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资本主义愈加放手,这一状况亦愈加明显。”
“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诺贝尔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石油霸权
19世纪初俄罗斯的巴库油田就开始发展,前期产量很低。直到一个牛人的出现,这个人就是现在如雷贯耳的诺贝尔(没错,就是设诺贝尔奖的那人!)。诺贝尔家族以炸药武器起家,成立了相当大的规模的炸药工业及相关产业链公司,他们跟沙皇俄国有密切的军火贸易(那个激荡的年代,军火急缺)。年,诺贝尔儿子到俄国准备来谈一笔来复枪的大合同时,路过巴库地区,他看到令他震惊的一幕场景,地下的石油像泉水一样往外喷!
网图:诺贝尔
精明的诺贝尔家族经过深思熟虑,买下了这块油田,开始经营炼油厂、卖煤油。那个年代,诺贝尔家族经营的炼油厂已经是全俄国最大的炼厂,他随后建立了油罐车、储油库、铁路站点、输油管以及配送油轮等贸易链(套路跟洛克菲勒几乎一样)。诺贝尔公司很快排挤了其他石油企业,逐渐成为垄断俄罗斯石油业务的巨头,20世纪初,俄罗斯石油三巨头诞生,分别是诺贝尔、法国罗斯柴尔德家族(没错,“拉菲”红酒就是这个家族的)和曼塔舍夫,三巨头控制了俄罗斯石油开采的60%、煤油销售90%的业务,当然他们还在积极向外扩张,参与瓜分世界石油贸易的争夺。
百度图片:罗斯柴尔德家族
接下来,诺尔贝、罗斯柴尔德家族与当时几乎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洛克菲勒产生了剧烈了竞争,价格战成为双方的刀锋。为了应对强大的国际垄断资本,诺贝尔和法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组建联盟,拉上所有巴库油田企业对抗洛克菲勒,一度诺贝尔赢了,但是核心靠得还是沙皇的政权力量,但最终这些依赖旧政权的巨头也被取而代之的新政权给“收编”了(在后文第一次世界大战格局重分会再细说)。
2、壳牌石油公司的崛起
马库斯·塞缪尔是犹太人后裔,年出身英国,他早年跟随父亲做远洋贝壳贸易(注意,壳牌的名字来就因“贝壳”业务),将贝壳做成精煤的箱子等物件,在大洋上来回航行,船运成为塞缪尔涉足石油业最大的优势,那时他有来往亚洲与欧洲最庞大的贸易船队。
壳牌商标:shell的单词与形状,都意指贝壳
19世纪末期,欧洲煤油需求量大增,看了巨大利润的塞缪尔就开始参与了石油贸易,他利用自己船队优势从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贩运煤油、分装成桶卖到欧洲。但是随着竞争越来激烈,塞缪尔发现“倒爷”的利润越来越薄,核心利润还是他的庞大船队,因此要赚取暴利必须拥有自己的油田。
此时,在塞缪尔的航线上,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在苏门答腊(现在的印尼)找到油田,并成功租赁开采,于是迅速成为欧洲石油的重要的供应商。随着各国石油贸易竞争加大,垄断竞争对手越来越强大,价格战让单一的贸易方式无法存活,迫于空前激烈的海上竞争,最终塞缪尔同意将自己的壳牌与荷兰石油公司合并,垄断贸易链的上下游,联手对抗美国标准公司。
年,荷兰壳牌进入委内瑞拉,取得石油勘探权,年找到了拉罗萨大油田,按当时估算,这个油田每日井喷而出的石油量就高达10万桶。那时,壳牌还参与罗马尼亚油田开采,墨西哥油田开采,与美国标准石油开始竞争全球资源控制权,渐渐荷兰壳牌的国际竞争实力越发强劲。
3、英国抢占中东石油
20世纪前,当时工业产值最大的国家是英国,大英帝国是毫无争议的全球霸主,他在海外的殖民地比他本土面积大多倍,号称“日不落帝国”,支撑他称霸全球的是他的海上无敌舰队。一战前英国各类战舰余艘,妥妥的傲视全球。
注意,英国放在最后,不是因为他那时最强而用来压轴,是因为他真的在石油抢夺这块太慢了!但是,运气好,他找到了最“富饶”的地方。
19世纪中后期日不落帝国版图
石油产业的挖掘与领先发展让美国工业化速度非常快,俄国也陆续高产石油,全球石油贸易中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一个个出现,但均不见英国公司。壳牌只有一部分是英国人的股份,对英国的忠诚及供应稳定性也存在疑虑,这让日不落帝国很焦急。
英国在石油产业的落后源于本国资源的匮乏,但是军事上的需求推动英国去掠夺石油资源。19世纪末期,原本大英帝国的无敌舰队是用煤做燃料,即蒸汽机动力,年首相丘吉尔极力倡导军舰改烧石油、也就是内燃机动力,后续英国又陆续研发出了行动的陆地碉堡—坦克,而这些动力全部依靠石油,这能源供应问题就提上日程。那时,英国政府的石油供应还是靠美国的标准、以及荷兰的壳牌。
转机就出现在中东,英国是首先涉足中东资源,这也是中东在后续的几十年一直不安宁的核心原因!
早期的英波石油公司
年,英国商人到伊朗勘探石油、并于伊朗国王签订了石油开采协议,发掘石油后,英国政府选择直接控股“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并提供军事保护,开采的伊朗石油用以保证期军舰的稳定石油供应,后成这里为英国中东最大的石油产业基地、海军基地。
年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朗产量达到1.8万桶/天,一战、二战期间,它还不断发展,在伊朗国有化之前,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朗租赁土地达到其国土面积的16%,年产石油万吨,占中东总产量的36%。
当时,美国也多次想来分杯羹,他从伊朗政府下手、从铁路下手,但这点小心思都被英国看得一清二楚,最终都被英国强力赶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主要产油国
讲到这里,在19-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石油寡头对世界资源的第一阶段瓜分完成了。这时国际石油贸易中初步形成了9大巨头,分别是:埃克森、美孚、雪佛龙、海湾石油、德士古、英波石油(BP)、英荷壳牌、诺尔贝、罗斯柴尔德。
其他国内有油田的,陆陆续续与国外合资(也都来自以上巨头)开发石油。
这些公司当时一年能多少钱,举个例子,只要那时你参股这些公司,巅峰时期股息分红能达到50%,可以想象这些巨头有多暴利。但是即使如此,资源与利润都不够这些寡头分,冲突越来越多,资源抢夺越来越剧烈,主要参与“选手”:美、英、法、德、俄,摩拳擦掌直到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来解决所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