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交通 >> 90后李皓衍醉心分享古今中外酒文化am
“细品”酒之美
讲师:李皓衍
李皓衍:小时候我因为身体不好加上性格内向,经常会被家里人禁足在家,于是,书和音乐成了我的好朋友,看的书越来越多以后,我发现好多文豪的作品和酒都有关系,我从小就好奇酒到底是什么,也因此从小就开始对酒产生了浓厚的好奇。
酒的发源史.西方
西方考古资料显示,不论是泥板文献、纸纱草纸或埃及葬墓壁画里都有许多关于西方酒的记载。在远古的酒罐上,刻画出的人类生活、工作、争吵、相爱和担忧,都与现如今的我们无异。
考古学家在伊朗北部扎格罗斯山脉的一个石器时代晚期的村庄里,挖掘出的一个罐子则恰恰能够提供,人类在距今多年前就已饮用葡萄酒的证据,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麦戈文在给英国的《自然》杂志的文章中说,这个罐子产于公元前年,其中有残余的葡萄酒和防止葡萄酒变成醋的树脂。
我们对西方葡萄酒的时代追溯可以上溯到腓尼基人(大约从公元前年起)和希腊人(晚于腓尼基人年)殖民整个地中海的时代,也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葡萄酒逐渐传入了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这些最后成为真正原产国的地方。
古希腊人称意大利是一块种植满葡萄树的土地,而维京人也因为在美洲发现了大量的原生葡萄树而称美洲为葡萄的土地(时间大约在公元年)。北非、西班牙、普罗旺斯、西西里岛、意大利半岛和黑海地区在希腊文化和腓尼基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种植他们最早的葡萄园。
酒的发源史.中国
反观酒在中国的发源,我们应该感到庆幸的一点: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慕古文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看重历史,把祖先的事迹有意识地保留下来(从先秦的编年史(春秋)起,汉代司马迁有上溯至黄帝以迄汉武帝时代的(史记),此后每个朝代都有正史)。(注:慕古)
由此,中国现存的先秦古书中,也有很多提到酒的书籍文献。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铭刻在铜器上)都有“酒”字。古文字简单,“酒”字作“酉”,写法都像是一个陶罐的模样。再推上去,西安半坡村遗址所发掘出来的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陶器中,就有像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酉”字形状的罐子;至于距今四千年前的山东大坟口遗址的发掘中,已有大量的搏、豆、杯等盛酒的陶器,证明那时饮酒已相当普遍和讲究,酒文化的发展已有了相当水平。
接下来给大家看看我们这个爱喝酒的大中华的部分酒器。
李皓衍:中国人特别有才,为了喝酒能想出这么多器皿,而且我今天发给大家看的也只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喝酒器皿的1/10不到。
春秋时代,人们不仅运用“自然发酵”酿酒,而且发明了曲粟酿酒,相当普遍地掌握了“固态发酵法”与“复式发酵法”酿酒。
《尚书·说命》记载殷王武丁与大臣的对话:“若作酒醴(lǐ),尔为曲蘖(niè)。”曲是酒母,又叫酒曲;蘖是麦芽、谷芽之类的糖化发酵剂。曲酿法和蘖酿法都是“固态发酵法”,但曲酿法克服了蘖酿法糖化高、酒化低的缺点,并使糖化、酒化两种步骤同时进行,相互催化,提高了酿酒质量,缩短了酿酒过程,因而称为“复式发酵法”。这是科技史上的一大进步.也可以说是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比欧洲人领先了一千多年。
酒的神话故事.西方
比历史更吸引我们的是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接下来我们来讲讲东西方关于酒的神话发源故事。
整个欧洲及中东地带有很多与葡萄酒有关的神话传说,随后流传到了世界各地。当年的波斯古国(即今日伊朗)是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那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古波斯的国王非常喜欢葡萄,于是把吃不完的葡萄藏在密封的缸中,并写上“毒药”二字,以防他人偷吃。国王日理万机,很快便忘记了此事。这时有位妃子被打入冷宫,生不如死,凑巧看到写有“毒药”的缸子,便有轻生之念。打开后,里面颜色古怪的液体也很像毒药,她就喝了几口。在等死的时候,发觉不但不痛苦,反而有种陶醉的飘飘欲仙之感。她将此事呈报国王,国王大为惊奇,一试之下果不其然,结果王妃再度获得宠爱。
当然,这是这些传说里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啦,接下来我来说说大家可能不知道的一些神话传说。
说到西方神话,一定要提的就是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里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希腊语Δι?νυσο?)是葡萄酒与狂欢之神,也是古希腊的艺术之神。古希腊人对酒神Dionysus的祭祀是秘密宗教仪式之一。
李皓衍:Dionysus的父亲是太阳神宙斯(Zeus),母亲是人间的一位美丽的公主名叫茜美莉(Semele)。关于狄俄尼索斯的出生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宙斯的工作是在日间发出光辉以照耀大地,很多时他会以美男子的形态出现在人类的世界里,与Semele相见之下便立生情愫。可是有一次宙斯的火焰不小心将Semele给烧死了,只剩下了一个受孕的子宫。伤心的他就利用茜美莉的子宫在月圆之夜诞下了Dionysus。而Dionysus首先就学会了种葡萄,跟着就发明了葡萄酒的制法,于是他便成为葡萄酒的始祖。
另一种传说是,宙斯的妻子赫拉(Hera)是只醋坛子,凡是宙斯与别人相爱,她一定要报复。赫拉劝诱怀了孕的Semele请求宙斯现出本相,以证明爱情的神圣。宙斯与人间女子相爱时,都以化身出现。在Semele的请求下,宙斯表示同意。宙斯是希腊宗教和神话里的主神,他的威力太大,Semele这个凡间女子无法承受,结果被雷霆击死。宙斯从Semele的腹中取出未足月的胎儿,缝入自己的大腿。宙斯在这段时间里成了瘸腿。儿子足月后出生,取名为“狄奥尼索斯”意思是“宙斯瘸腿”。
酒神的表征是一个由常春藤、葡萄蔓和葡萄果穗缠绕而成的花环,一支杖端有松果形物的图尔索斯杖和一只叫坎撤洛斯的双柄大酒杯。
在早期的绘画艺术中,他被描绘成一个蓄须男子,但后来又变成了一个有女性味道的青年男子,并常由女祭司们陪伴和长笛演奏者们簇期着。
希腊国家博物馆的古币馆中陈列着一枚铸有狄奥尼索斯头像的古希腊钱币。酒神面带希腊众神所共有的平静表情,他的头发用葡萄蔓结成发髻,葡萄叶装饰着他的前额,犹如头戴王冠。
李皓衍:除了希腊崇拜酒神外,罗马亦有酒神巴克斯(Bacchus)的传说,在罗马神话里,其实和希腊神话是同源,只是主神们的名字稍微有些改变。
有关巴克斯酒神的出生,在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一块古代浮雕上,记录了与狄奥尼索斯类似的场景。从西姆莱女神腹中取出巴克斯后,朱庇特主神(Jupiter)将孩子置于大腿中三个月,从浮雕中可以看见巴克斯足月后正从父神的腿中降临出来。此时,站在一旁的畜牧神海尔梅斯(Hermes)手捧衣衫,准备为幼神接生,而掌握生、死、命运的三位帕尔卡女神(Parques)则要为新生的幼神祷告。
十七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以他“无情的真实”表现手法创作了《年青的巴克斯》等多幅已克斯酒神形象。(注:罗马神话中的朱庇特Jupiter即是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而埃及的古代壁画中亦有提到酒神俄赛里斯(Osiris),他是古埃及主神之一,也是公认的葡萄树(Vines)和葡萄酒(Wines)之神。在新王国时期(公元前-前)以前,俄赛里斯的形象是一具干尸,双臂交叉在胸前,一手拿着弯仗,另一手拿着连枷,额下胡须编成辫,头戴阿特夫冠,即上埃及白色王冠,两侧各饰一根红色羽毛。
李皓衍:此外,旧约圣经亦有记载诺亚乃是葡萄酒的制造者。天主为了惩罚堕落的人类而下了四十昼夜的雨,洪水毁灭了大地的一切,就只剩下了诺亚一家。当洪水退却后,诺亚开始耕作土地,开辟了一个葡萄园,并种下了第一株葡萄。
后来,他又着手酿造葡萄酒。一天,他喝了园中的酒,赤身裸体地醉倒在帐蓬里。他第二个儿子可汗(Coham)看见后,去告诉兄弟西姆(Sem)和雅弗(Japhet),后两人拿着长袍,倒退着进帐篷背着面给父亲盖上,没有看父亲裸露的身体。诺亚酒醒后,就诅咒可汗,要神让可汗的儿子迦南一族做雅弗家族的奴隶。
年,英国博物馆的约翰·史密斯成功地解释了巴黎卢浮富所藏粘土板上的楔形文字。该篇文字被命名为“伊尔加美许叙事诗”,其中第九、十两章记叙了大洪水来临之前,人们造方舟以便乘坐的故事。在叙事诗中,提到了雇主请造船工人饮用葡萄酿成的红、白葡萄酒。
《圣经》里,随处可见葡萄园与葡萄酒的记载。据法国食品协会(S0PEXA)的统计,《圣经》中至少有次提到葡萄园及葡萄酒。
酒的神话故事.中国
我们再回到我们的华夏文明,来看看我们自古关于酒的传说故事。
在东方世界,人们普遍认同的有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三种。
关于猿猴造酒,相传猿猴以采集野果为生,且有善于藏果的特性。而在自然界中,果实的生长有着严格的季节性,故常要有所储存。洪荒时代的古猿将一时吃不完的果实藏于岩洞、石洼中,久而久之,果实腐烂,那含有糖分的野果通过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发酵而生成酒精、酒浆,因而有了“猿猴善采一百花酿酒”、“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等传说。
这在我国的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李皓衍:明代文人周旦光的《蓬拢夜话》、李哗的《紫桃轩又缀》都提到黄山猿猴造酒的故事。“黄山多猿揉,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清代文人李调元在《粤东笔记》中写道:“…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穴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陆柞蕃在《粤西偶记》中写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仪狄造酒是中国最通行的说法,一般都认为始载于西汉刘向所编的《战国策》:“梁王魏婴筋诸侯于苑台,酒酣,请鲁君举筋。鲁君兴,避席择言日:“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
李皓衍: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似乎仪狄乃制酒之始祖。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
秦汉间人辑录古代帝王公卿谱系的(世本)对此也有记载。该书原本已经丢失,现存留于世的是清代人辑佚本。其中说:“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少康作林酒。”
此后,三国蜀汉学者谁周所著《古史考》也说:“古有酸酪,禹时仪狄作酒。”
一种说法叫“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我们再来看看杜康造酒,杜康造酒是在民间特别流行的说法。
李皓衍:据说杜康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当时,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人们开始耕地种粮食。杜康受命管理生产和保存粮食,很负责任。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但是由于没有仓库和科学的保管方法,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全都因潮湿而霉坏了。
黄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令杜康专职负责粮食保管,如有霉坏,从重处罚。杜康由一个负责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库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螺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螺祖发明缫丝纺织,风后发明指南车,仓颉发明文字。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想到这里,他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
此后,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的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里,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在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只醒来逃走了。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
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就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舔过的地方。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
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己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醒来后,杜康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去找黄帝。黄帝听完报告,仔细品尝了杜康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
说到我国的酒的故事,还有一个“酒星”。“酒星学说”相传为天界的酒曲星君,“风耳大都”以神授的方式传与仪狄,后集大成于杜康。
“酒星学说”乃易理演化而来,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为易理,揭示宇宙万物的本源;下半部分为酒星学说,乃易理与酿酒术的融合。酒星学说认为自然界的日、月、水、火、风、雨、雷、电等大的星团及二十八宿中的角宿、斗宿、奎宿、井宿等天地人三界神灵主宰着酒品质的好坏;认为每年的春夏之交是贮藏酒的最佳季节,每年农历的6月和9月为酿酒的忌月......酿酒必须对星象、季节和吉日良辰进行选择,还须举行神秘的祭典等等。
“酒星学说”讲求酿酒的选址、用水的选择、符咒的使用、粮食配料的构成、中药材对性味的调节及酒的后期贮藏等。酒星学说是仪狄、杜康酿制美酒的理论精髓所在。
给大家分享一个我们道家的保酒符,保护酒不变质的符咒。
李皓衍:从史学和传说的角度,大家不难发现,我们有文明开始的时候,酒就是已经存在的饮品,而酒到底是从何时存在于世,中西方都没有一个好的解释。
所以,我们也不要难为自己,有酒就要及时行乐,也要学学古人“有酒诗千篇”的气概,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酒在诗歌和书里的描写。
酒与诗歌文学.西方
数千年来,酒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酒是文学艺术的一支灵感催发剂,我国自古就有“酒文一家”的说法。
在欧洲,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索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就与纪念酒神狄奥尼索斯有关)。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谕示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尼采认为,在古希腊,静穆的和谐、“秩序与节制”的美是阿波罗式的美;而狄俄尼索斯式的美则是一种无明显形式、超越表象、欢喜而危险、令人着魔与疯狂的美。
酒神精神是尼采提出的一个哲学与美学概念,它最早出自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尼采自己相当赞许酒神精神,并自称“酒神哲学家”。酒神精神由古希腊的酒神崇拜活动演变而来,酒神或者说酒神祭祀活动在古希腊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相信生命永恒’悲剧疾呼;音乐及时这永恒生命的直接表现。造型艺术的目标则完全不同:这里,阿波罗以灿烂荣颂现象的永恒来克服个体的痛苦:这里,美克服生命内在本有的痛苦;痛苦被谎言从自然的五官中抹除。’”——摘自尼采《悲剧的诞生》,XVI,.
当奥德赛误入独眼巨人洞内面临死亡威胁时,他发动手下人四处采集野葡萄,用脚踩出葡萄汁,酿成葡萄酒,将独眼巨人灌醉,乘机逃脱。——这是《荷马史诗》中关于酒的文字。
在圣经中,葡萄酒被认为是上帝的血,更被认作是重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同时也是一个奢侈和欢愉的产品。
今天在这里,我想着重讲一下莎士比亚笔下的酒。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里,各式的葡萄酒都被反复的提及,甜酒(Malmsey)是丝缎般柔滑细致的白葡萄酒,在16世纪,它被海风从希腊卷入英国。福斯塔夫有着通红的酒糟鼻,这通红就是由甜酒而起。
在《理查三世(TheLifeandDeathofKingRichardⅢ)》中,克拉伦斯公爵被其兄理查三世怀疑谋反,理查三世派出刺客捅死公爵,并把公爵溺死在一瓮甜酒中。这甜酒是有浮力的,它将公爵托起,让他在最后一刻体味到仇恨与阴谋带来的凄惶。
蜂蜜酒(Metheglin)更像是一种补酒。它糅合了葡萄酒的甘香醇厚,蜂蜜的绵甜滋润,丁香的简单清朗和水果的丰盛热烈。这种口感绵密的白葡萄酒总让人齿颊生香。在《温莎的快乐妻子们(Themerrywivesofwindsor)》里,埃文斯指责福斯塔夫喝着蜂蜜酒玩弄女人,而蜂蜜酒和福斯塔夫这个热切的胖子一样,总是给人带来久违的暖意,让我们欢笑,为我们驱散苍茫人生间的种种阴寒。
雪利酒则存在于莎剧的每个角落中。在莎士比亚的那个时代,雪利酒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它以水的姿态流淌,以火的性格燃烧。雪利酒对酿造的环境要求极为严苛,酿酒者需要踩破葡萄,以便让澄澈的果汁直接流入木桶。由于英国的酒庄难以满足人们对雪利酒的需求,当时贵族所喝之酒,很多都进口于西班牙、法国或希腊。关于这种被莎士比亚形容为“装在瓶子里的西班牙阳光”的加强型葡萄酒,没有什么比福斯塔夫的形容更为贴切。
在《亨利四世(KingHenryⅣ)》下篇的末尾,叛军包围了皇军,而福斯塔夫从战场上逃走,溜到一边吮起了酒瓶,他终于把他关于雪利酒的种种情绪在最后一刻爆发出来——“一杯上好的雪利酒有两重的作用。它升上头脑,把包围在头脑四周的一切愚蠢沉闷混浊的乌烟瘴气一起驱散,使它变得敏悟机灵,才思奋发,充满了活泼热烈而有趣的意象,把这种意象形之唇舌,便是绝妙的辞锋。好雪利酒的第二重作用,就是使血液温暖;一个人的血液本来是冰冷而静止的,他的肝脏显着苍白的颜色,那正是孱弱和怯懦的标记;可是雪利酒会使血液发生热力,使它从内部畅流到全身各处。它会叫一个人的脸上发出光来……所以哈利亲王是勇敢的;因为他从父亲身上遗传来的天生的冷血,像一块瘦瘠不毛的土地一般,已经被他用极大的努力,喝下很好很多的雪利酒,作为灌溉的肥料,把它耕垦过了,所以他才会变得热烈而勇敢。”
《维洛那二绅士(TheTwoGentlemenofVerona)》里,有这样一段关于酒的描写:“这种撞击着味蕾又温暖着生命的液体,的确是一种恩赐。如果有什么能点燃我们丰沛的生命,那就是这一杯杯的馥郁了。”
我见过最有力量的戒酒誓言,莫过于《奥赛罗(Othello,theMooreofVenice)》里的副将凯西奥(酗酒是他最大的弱点)陷落于难以名状的自责与痛苦中,在云水激荡时,对酒这样的罪恶之物发出了最痛切的控诉——“上帝啊!人们居然会把一个仇敌放进自己的嘴里,让它偷去他们的头脑!我们居然会在欢天喜地之中,把自己变成了畜生……啊,你空虚缥缈的旨酒的精灵,要是你还没有一个名字,让我们叫你做魔鬼吧!”
酒与诗歌文学.中国
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从《诗经》开始,到震惊世界文坛的巨著《红楼梦》,再到莫言的《红高粱》,酒在中国人心中带有某种非常传奇的色彩,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很多事情的成功在于酒,失败也在于酒,这就是中国文化里的酒。
接下来给大家来一些中国关于酒的文学作品鉴赏鉴赏,肚子里有关于酒的句子的朋友也可以一起说出来。
《诗经·小雅·伐木》:“伐木许许,酾酒有藇...伐木于阪,酾酒有衍...有酒湑我(哦),无酒酤我(哦)。
《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
《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陈彼兕觥,万寿无疆。”
《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小雅·常棣》:“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小雅·伐木》:“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
《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等等等等。
《诗经》中提到“酒”的诗多在二雅中,饮酒者多是贵族(或者已死的祖先),看来酒这个东西是在当时相当名贵,劳动人民的诗歌中极少出现“酒”。
后来,西汉年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更是为世人传颂。
朝代更迭,到了唐朝,“诗仙”李白的诗更是无酒不欢,自有一份“将进酒,杯莫停”的豪情气概。
后唐时期的李煜,更是用“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来暗暗诉说隐世之意。
我最喜欢的两篇文章《兰亭集序》和《醉翁亭记》里都有很美的描写酒的段落:“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附带一提,我最喜欢的一句诗是李煜的“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除了古代的文学大家们对酒有描述,酒也经常出现在当代很多文学大家的笔下:除了之前所提的莫言先生,还有我们熟知的古龙、金庸等等。这里想重点说一下金庸先生,他的《笑傲江湖》第十四章《论杯》里祖千秋有讲:“饮酒须得讲究酒具,喝甚么酒,便用甚么酒杯。若无佳器,徒然糟蹋了美酒。”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书来看看,因为篇幅过长,这里就不具体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