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库

西伯利亚成目标1922年日本撤军遗憾深

发布时间:2024/5/25 12:53:37   点击数:

从16世纪起,沙俄跨越乌拉尔山,占领了西伯利亚广阔的土地。那个时代,这片区域非常荒凉且气候极为寒冷。

沙俄几乎征服了所有本地原住民,未被征服的则被消灭。于是,这片地域成为了沙俄的领土。到了17世纪,沙俄开始南侵,逐渐占领了贝加尔湖及黑龙江流域。

年,沙俄在与清朝的谈判中通过《尼布楚条约》获得了外兴安岭以北地区的控制权。这些地区冰冷且难以利用,因此清朝并未太过重视。年,经过多次与清朝的谈判,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再次正式获得贝加尔湖地区的所有权。面对西北的平叛需要,雍正帝和康熙帝只能选择对沙俄作出让步。如此,辽阔的西伯利亚最终归沙俄所有。当时的俄国人并未意识到这些寒冷、长年冰封的地区的价值,只是觉得这片广阔的土地不占白不占。

谁曾想,进入21世纪后,正是西伯利亚的资源彻底扭转了俄国的命运。如果没有西伯利亚的资源,俄国的经济早已衰退。

日本曾一度几乎夺取西伯利亚的控制权。历史上,对俄国西伯利亚地区构成实质威胁的时期是年至年,这一时期正值沙俄倒台和苏俄尚未彻底统一俄国之际。

由于苏俄单方面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协约国视其为背叛者,于是,14国联军分别从外高加索、摩尔曼斯克、远东等地入侵俄国。

那时的苏俄尚未控制全国,全境多处是沙俄余部的控制。尤其是远东地区,基本处于沙俄残余势力的阴影之下。

这三个地区实际上都无法深入俄国核心地带,从摩尔曼斯克进军顶多能攻下芬兰;从外高加索进军,顶多能完全占领外高加索地区;而远东距离莫斯科更是遥远。

这正是苏俄得以存续的重要原因。

但协约国对远东地区的进攻,几乎改变了俄国和日本的命运。为什么呢?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发展得很好,特别是在年甲午战争后,从清朝那里获得巨额赔款和领土,国力大增。

年,为了抗衡沙俄的压力,日本与英国结成同盟。

得到英国支持的日本,在年的日俄战争后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从而跻身于世界列强之列。这一路走来,可谓是一帆风顺。

因此,在年沙俄崩溃后,日本作为协约国成员之一,在远东地区的进攻中表现最为积极。在所有参战国中,日本出兵最多。

当时协约国的其他成员每国出兵数量通常只有几千人,而日本却出兵达七八万。他们野心勃勃,希望直接占领远东、贝加尔地区乃至整个西伯利亚。

日军甚至已经打到贝加尔湖畔。关键时刻,苏俄采取策略,让远东地区成立了一个远东共和国,名义上与俄国划清界限,实际上仍由苏俄掌控。

协约国看到没有进一步利益可图,纷纷撤军。日本支持的代理人也不起作用,若强行占领这些地区,将面临国际舆论的压力,因此不得不无功而返。到了年,日本撤回了驻在海参崴的最后一批军队,从此与西伯利亚告别。

多年后,日本不再顾忌国际舆论,公然侵略中国,或许是为了弥补当年没有坚决占领西伯利亚的遗憾。

日本的遗憾,却成为了俄国的幸运。日本撤军后,远东共和国立刻宣布加入苏联。事后日本人虽然愤怒跳脚,但已无计可施。

可以说,苏联包括后来的俄国,并非通过武力重新获得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控制权。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政治操作,实现了这一目的。

然而,新成立的苏联在多方面仍显落后,要想长期保持如此广大的领土,若不迅速发展工业,将难以为继。

因此苏联制定了多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工业。二战后,苏联还获得了德国大量的工业设施,为其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为什么?因为在赫鲁晓夫的推动下,开发西伯利亚被提上日程。

根据当时的勘探结果,西伯利亚这片苦寒之地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生铁等资源,这些都是工业不可或缺的原料。

当时的计划是,在年之前,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源应支撑苏联所需的一半煤炭、生铁,以及三分之一的石油。

此外,西伯利亚还拥有极其丰富的水资源,被誉为世界之最。因此,苏联在这里建设了一系列水电站,计划提供苏联一半的电力需求,成为其重要目标之一。

首期工程主要集中在叶尼塞河到贝加尔地区一带,这里位于苏联的中段,向东西两侧输送资源都较为便捷,而且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贝加尔地区,这里是当年雍正帝主动让给沙俄的,可以说是缺乏远见。

在此地,苏联建设了伊尔库茨克水电站、波洛茨克水电站等大型水电站。此外还开发了泰梅尔煤田、通古斯煤田、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等大型煤田。

年在西伯利亚的秋明州开发的秋明油田,成为苏联境内第三大油田,仅次于巴库油田和第二巴库油田。后来巴库油田划归阿塞拜疆,使得秋明油田在俄国的地位更为重要。目前预计,这里至少有亿吨石油资源。

正是因为苏联对西伯利亚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俄国的工业产值急剧增长,到年时已达到美国的80%,确实是大赚特赚。这也是苏联能够与美国竞争的底气所在。

设想一下,如果这些资源落在了日本手中,将会怎样?恐怕会直接改变日本的国运。毕竟在二战中,正是因为资源短缺,日本才与美国决裂的。如果日本的资源问题得到解决,后果将不可预测。

对俄国来说,这无疑是幸运中的不幸。当年他们的祖先因对土地的贪婪疯狂侵占西伯利亚,结果却为后代留下了无数珍贵资源。

到今天,俄国尚未完全开发西伯利亚的潜力。尽管西伯利亚资源丰富,但因地处苦寒之地,开采成本高昂,且鲜有人愿意在此地工作。在苏联时代,凭借宣传和强制力,还能吸引人们前往这片寒地;而到了新时代,愿意前往西伯利亚工作的人又有多少呢?

年至年,这十年是俄国极为困难的时期。这时的俄国无法激发全民的劳动热情,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但是进入千禧年后,俄国经济似乎又焕发了活力!这是怎么回事?主要还是因为普京时期,俄国再次加大了对西伯利亚资源的开采力度。

可以说,西伯利亚第二次拯救了俄国。西伯利亚的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天然气储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大量天然气出口至欧洲各国,赚取了丰厚的外汇,直接带动了俄国的经济复苏。

俄国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除了重工业和资源开采外,轻工业发展非常弱。因此很多人对俄国的长期发展持悲观态度。

但问题在于,俄国拥有资源丰富的西伯利亚,这足以支撑其再发展数百年,毫无问题。即便到现在,俄国都未能完全开发西伯利亚的潜力,但已足以激活其经济。不得不说,获得西伯利亚,俄国确实赚了大发。

目前,俄国计划吸引一些国家共同开发西伯利亚,实际上是因为自身缺乏继续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的能力。随着大量青壮年离开西伯利亚和远东,这才成为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们迫切需要有人来帮助建设这里的基础设施。至于共同开发,从历史来看,俄国何时有过如此大方的举动?一旦外部力量投入巨大之后,俄国可能就会将其排挤出局,那时只能自认倒霉。

为什么俄国不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很多富含资源的中东国家,如卡塔尔、沙特,都在积极转变其经济结构,希望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它们在全球投资酒店、地产、珠宝、体育等多元产业。

然而,俄国似乎并不感受到这种压力。他们掌握着资源极为丰富的西伯利亚,完全无需担心经济多样化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一优势,俄国人深信,只有通过不断获得土地,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深度好文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js/265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