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库

透过数字看变化文化建设七十年的强劲脉动

发布时间:2023/1/6 2:03:31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唐婷

一个多月前,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敲下小锤,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位居世界第一。

“经历了83年考古之路、63年保护之路、25年申遗之路,良渚申遗成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参与了良渚遗址申遗工作的良渚博物院总策展人高蒙河26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事实上,包括文化遗产保护在内,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成就有目共睹。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相关报告对此作出了有力的注解。让我们透过一组组数字变化,来触摸和感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强劲脉动。

持续加大投入

文化服务设施日渐丰富

时光回溯到年,当时全国仅有55个公共图书馆,个文化馆站,21个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

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国家财政不断加强对文化建设的支持,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

统计显示,—年5年文化事业费总投入为4.97亿元,年当年增加到4.44亿元,到年达.33亿元。—年,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14.3%,年比年增长93.4%。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文化服务设施的日渐丰富。“十五”末期,我国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一些“家门口”“社区里”的图书馆、博物馆不断涌现。

截至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个,为年的57.7倍,为年的2.6倍;文化馆站个,为年的49.6倍,为年的9.7倍;博物馆个,为年的.2倍,为年的14.1倍。

建好硬件设施是第一步。为了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从年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纪念馆开始向社会免费开放,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新业态势头强劲

在文化事业日渐繁荣的同时,文化产业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统计显示,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年增长10.3倍,—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6.9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也逐年提高,其占GDP比重由年的2.15%、年的3.36%提高到年的4.30%。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年间,文化产业对GDP增量的年平均贡献率为3.9%,—年进一步提高到5.5%。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包括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等在内,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年、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0.3%和34.6%,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增长8.6%。由此可见,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引领和示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日渐明显。一方面,许多有竞争力和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据统计,年,全国共有文化骨干企业6万家,比年增长64.3%;实现营业收入亿元,比年增长58.6%。

同时,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稳步推进。截至年底,全国共有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和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投资主体日趋多元

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投资和消费水平也明显提高。

在各项政策的引导激励下,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加大。据统计,年,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3.8万亿元,为年的13.7倍。从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资金占5.1%、国内贷款占7.2%、利用外资占0.4%、自筹资金占81.7%、其他资金占5.6%,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社会化格局。

作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城乡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元,比年增长43.4%,—年年均增长7.5%。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70年,是文化建设全面繁荣的70年。走进新时代,我们期待,文化建设呈现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在文化层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科技日报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左常睿

审核:朱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nruguo.com/bkjs/252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