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旅程
《风的旅程》是一部能让人心醉的哥伦比亚电影,我在很早就看过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追随音乐、随风流浪和找寻答案的故事。奔放的南美大陆,悠扬的手风琴,还有淳朴的人民,甚至让我有了浪迹美洲大陆的想法,可惜不论是经济实力,国际环境还是个人能力,现时都不太允许。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将这部美好影片的片名借来,说说我的旅行故事。
我希望自己是一阵风,而且我觉得每个人也都是一阵风,在这个世界上带来或是狂风骤雨,或是斜风细雨,时逢或是风娇日暖,或是风飑电击,所做或是占风使帆,或是拏风跃云,不管如何,最终都是云散风流,留给着世界一个传说而已。我们无时不刻地在这世界飘荡,给世界带来或多或少的改变,同时也被这世界牵绊阻隔,消失于无形。
我觉得自己也是一阵风,而且是那种徐徐清风,不愿意速度太快同时呼啸而过,而喜欢流连各处而不留痕迹,反映在旅行中,我特别喜欢坐火车尤其是慢车,或是坐汽车甚至步行这样的方式,来路过你的全世界。
记忆中坐过最长时间的火车应该是从武汉到拉萨,沿途大概42小时,但那仍是一次愉快的记忆。当年,我组织同事十余人,自成一团,从火车上开始了西藏之旅,之所以没有选择飞机,是因为害怕长期在平原生活而不适应高原反应。虽然路途漫长,但是因为都是相熟的同事,所以没有那些散拼团中那尴尬的破冰环节,大家上车就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家的美食美酒,在车厢中开启了餐会模式。一路憧憬着青藏高原的壮美景色,同时一边大快朵颐吃肉喝酒,一边畅快地聊起悠悠往事,直到都困倦了,才依依不舍地爬回自己的铺位。
待一觉醒来,窗外已不是熟悉的平原景色,慢慢的出现了山峦叠帐,其后就是黄土高坡,但更壮美的是茫茫戈壁和四周的连绵的雪山。偶尔停靠一站,我们都会忍不住下车感受一下室外的温度和风沙,但列车员却不断地劝导我们:已经进入高原了,大家尽量减少车外活动,慢慢适应。果然,车上的同事陆续出现了高原反应,有恶心、头晕的现象,有几个人甚至卧床不起,车上配有医务人员,直接拿来血氧仪测试,好在情况都不是很严重,静卧就可以。而我得益于提前半个月开始服用红景天,所以高原反应几乎没有,和同行的小朋友开心地拿出零食,不是吃,而是看着它们的包装慢慢地膨胀,直到最后轻轻一碰就爆开,我们开心得大笑大叫。现在回想起来,大部分同事已经再也见不到了,那种和谐、亲密的氛围和感觉在如今的企业中也不会再有了,虽然仍是同一个企业,甚至同一帮人,只能怀念。
这次虽然是说坐火车,但是可坐可躺,可走可跳,其实感觉还不错。如果是真正的“坐火车”那就有点痛苦了。有一年暑假我和雅雅一同去四川,坐的是动车,但是到成都要十多个小时,那样直板板地坐过来真的算是很难过,当时的行程至今我还有阴影,所以如果路途很遥远的话,我一般会定过夜的卧铺,用睡眠来分散单调和无聊,或者是分段行进,切割漫长的旅程。
相比于国内的火车旅行,国外的旅程就显得新鲜而刺激了。第一次在国外坐火车,是在泰国,从北部的清迈到中南部的首都曼谷,实际直线距离大概多公里,火车要行驶11个小时以上,所以还要过夜,这一对比就看出国内基建的强悍了。
第一次在清迈窗口购买火车票,售票员小哥显然早就被我这种烂英语的游客磨练出来了,直接拿出火车运行表、日历和火车图片,让我点出班次和铺位种类,哪怕我的护照因为租车抵押了,他也很有经验地提出用护照的照片或者复印件登记,一副饱经风浪应对自如的自信表情。值得一提的是后面的泰国旅客也没有因为我的耽搁时间而抱怨,果然是佛国啊。
其实泰国的卧铺基本就等于国内的软卧,床铺很宽,也很软,一壁也只有两层。当我登上卧铺车厢的时候,我一度怀疑上错了车,因为我完全没有看到铺位,只有座位。列车行驶一段时间后,天擦黑的时候,列车员走过来,一个个地把床铺设好。因为我是第一个,当他走过来说要“set”床,我还有点诧异。列车员见怪不怪,对我鬼魅地一笑,然后变魔术一般地把座位顶上的架子展开,俨然就是一个舒适宽松的铺位,而我刚才所坐的凳子,在他熟练的摆弄之下,一下也成为了一张床铺,做完这一切,他随手甩出一套寝具落在铺位上,留下了还在目瞪口呆的我。我一时意犹未尽,还跟着他,看他又设置好了几张床铺才算过瘾。
一套寝具包括床单、枕套、枕芯、被套和毛毯,看起来很干净,就是需要自己铺床,装枕头和被子,弄好一切以后甚至还有点DIY的成就感。在一夜甜梦过后,就来到了曼谷最大的华南蓬火车站,而实际上,它就是一座集候车,车站和登车功能于一体的穹顶大厅,和我当时想象的首都火车站的气派天壤之别,这里就不再吐槽了。
还有一次有趣的火车之旅是在阿塞拜疆,从阿国首都巴库到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这段跨境之旅我也选择了火车。这里的建筑都是欧式风格,尤其对巴库这样一个站在油桶上发迹的新兴城市,各种前卫或传统设计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巴库火车站就是一座传统风格的建筑群,主体建造得高大雄伟,在夜色中灯光的配合下显得辉煌壮观。记忆犹新的是在登车之前,我和小伙伴们都看中了穿着制服的列车员大妈,排队和她合照,一时间明星的感觉让这位大妈笑得合不拢嘴。
阿塞拜疆的火车卧铺没有泰国那么宽敞,躺在上面总有一部分身体会悬在外面,不知道人高马大的当地人是怎么适应的。一路都很顺畅,只是在两国之间的海关停留了一个小时,整个车厢的人员和物品都做了详细的检查。其间,善于找乐的海关人员拿着我们几个人的护照,对着照片做起了连连看的游戏,不过事实证明,他们看我们东亚人和我们看欧洲人一样的感觉,是脸盲无疑。
虽然火车在高加索三国比较快捷,不过因为班次少,而且线路没有延展开,只在几个主要城市有车站,所以后来的行程我们基本以包车为主,这就是人多的好处了,平摊到每人身上,车费和火车差别不大。
要说起印象最深刻的火车经历,那肯定是印度了。说起印度,肯定绝大多数人会想到那些车顶坐人的壮观场面,但说真的,我在北印度坐过几段火车,从来没有看到过车顶有坐人的场景,哪怕是最低等级的硬座也只是在车门口有人聚坐而已。但是说到印度的火车小站不停的事情,应该还是有的,因为在路过一些小站时,明显感到是在减速,但仍是缓慢滑行,应该就是配合上下乘客吧。还有说印度的公交,到站不停,全靠徒手上下,这种说法其实你到印度的街头就理解了,街道尤其是稍微繁华一些的大街基本都是全天堵车,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碰撞频繁,不管什么车很少有能看到完整后视镜的情况,所以任意上下在行驶缓慢的公交巴士是常态,毕竟公交车辆车体较大,也没有突突车和小车那样的机动性和那么大讨生活的压力,所以算正常。
印度人等级观念分明,像上一篇中我说自己从刹帝利晒成首陀罗,明显的是种姓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最低等的达利特这五个等级,而印度的火车分得更明显,有七个等级,具体就不说了,可以参考我的印度游记《整个三月》的第一章。印度的一般很消费低廉,当然,我说的是一般,在国内收入拖后腿的我也能享受到不管什么餐馆、酒店推门就进的快感。印度的火车基本属于公益性质,所以票价低廉,可以放心地购买空调卧铺。还有,印度火车站对外国人格外优待,有专门的外国人购票窗口,可以享受到微笑服务,耐心的解答,当然票价还是不打折的,但起码没有像印度景点对外国人乘以至少10倍的待遇,最大的好处是避开了当地人那一眼望不到头的购票队伍。
第一次在印度坐火车是从恒河旁的圣城瓦拉纳西到性庙之城克拉久霍,记得第一次进入火车站,真的是感觉恐怖,本来印度人就多,到了火车站更是见识了真正的人山人海。我基本所有的移动都是被人簇拥着完成的,哪怕到了站台,也是哪哪都是人,或站或坐,甚至一家铺开摊子就躺着休息的。好在我是个歪果仁,在印度呆久了优越感都滋生出来了,直接找到站台上的制服人员要求到VIP休息室,舒服了!到了时间,还有人来提醒我上车,甚至我把带到了车厢旁,微笑地请我上车,让我不由自主地塞了20卢比的小费给他。
卧铺车人员相对少一些,而车上的印度乘客对我则是普遍给一个礼貌的点头微笑,然后假装做着自己的事儿,不时地偷偷望我一眼来满足好奇心。很幸运的是,车上还有一对北京小夫妻和一位台湾的小妹,终于可以痛快说中国话的我不停地和他们热烈地交流旅行心得,看得出来他们也是一样的心态。
好景不长,在车快开的时候,上来一群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高声说话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他们说的是中国话。这是一个中国老年旅行团,从他们的言谈中得知,本来是要坐飞机从瓦拉纳西到阿格拉,结果没定好票,临时改坐卧铺火车。这一行人大包小包,大呼小叫,大惊小怪,感觉让整个车厢都聒噪了起来,不断地抱怨,互相大声招呼,在车厢里来回窜动,真是佩服这帮人老当益壮,让车厢内的当地乘客纷纷蹦上了铺位,拉上帘子,从帘缝中惊恐地窥视这帮人的惊天之举,我们这几个人也赶紧聚在一起,避开他们的风头,也怕被认出来是和他们一样的中国人。好在都是老年人,体力不允许长期的躁动,半个多小时后这些人终于安静了。真是心疼带队的印度三哥,不断地安抚、解释还要挨骂,后来我和他也聊了一会儿,原来他是在天津留学过,还是周总理的校友呢。这样的中国旅行团我还在克拉久霍见过一支,在大庙的门口,抹上了胡里节的彩色玉米粉,大叫大闹地照了几张自拍和合照以后,就喊着太热太晒上了旅游大巴,走了!到了克拉久霍世界闻名的性庙门口照了相不进去就走了!!我真的没有什么言语来形容这些人或者是这一类所谓旅游者了。好在去印度的国内旅行团少,真替印度人感到庆幸。
一位十来岁的小黑熟练地游走在车厢里,问我们要吃什么晚餐,并且奉上菜单。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我点了一份鸡肉饭套餐。小黑的记忆超群,完全不动纸笔,只凭脑子记,一车走下来所有人点的餐他都能记得,看来也是个老江湖了。开始把钱给他还有点不放心,等餐送过来,却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味道真的是好极了,鸡肉鲜美、咖喱正宗,分量也十足,特别是还有我中意的马萨拉奶茶也是满口留香,如果可以忽视那个送餐员的大拇指都沾进杯子里的话,这顿饭真的就完美了。
从小夫妻和台湾女孩那里得到了不少知识和帮助,知道了用手机软件察看车次和位置,也知道了在普遍笃信印度教的地方如何找到能吃牛肉的地方,还知道了坐公车也是一种独行可以考虑的交通方式等等,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旅友相互交流,也是旅途上的乐趣和收获。
在印度除了物美价廉的国内廉航和火车以外,印度的汽车也很有值得一坐。在汽车站有很多的车票代售点,随便找哪一家都一样,印度人真的是很讲诚信的,应该是信仰的缘故。还有一点特别奇怪,我坐了三趟长途汽车,其中两趟虽然在地图和实际中都是百十公里的距离,而且感到车速也不慢,但是硬是要走一晚上,夜发朝至,这样的行程我很喜欢,省了一晚的住宿,在宽敞的铺位里也睡得很香,除了窗子关不严夜风灌进来有点冷以外。
最有意思的是从阿格拉坐车到德里,那真的是让我体会了一次地道的印度生活。因为当时是最后一班车,又是假日人多,我怕车票超售,上车时也不顾国际形象了,和当地人一起挤进,居然还不落下风,抢得前三名的好成绩。坐上车我就发现满车就我一个外国人,其他人应该绝大部分都是首陀罗那种黑人。当地人上车坐定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拿出了蓄谋已久的零食和饮料,车厢简直成了餐车,尤其是当地妇女,不论年龄,都拖着一长条零食尤其都是膨化食品为主。印度人消费水平低,所以那种小包装的食品盛行,通常都是一串10袋,哪怕囊中羞涩也可以单买,所以吃零食成了底层人民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当然,这也解释了我心中的一个谜团:为什么年轻的小姑娘那么苗条可爱,而稍微大一点女人就成了啤酒桶身材?看来都是零食惹的祸。
在印度坐长途车还有一个福利,就是有司机喝茶时间。往往是开上2个小时左右,司机便会把车开进路边的空场,在小吃店点上一套茶点,悠闲地品味一番。而车上的乘客纷纷下车,冲进小商店,补充下一段的零食。而我,对路边的广告牌兴趣更大一些,幅面巨大,色彩鲜艳、造型养眼广告比比皆是,很是吸引人。
在路途中,除了坐飞机、火车、长途汽车,还有轮船也是不可忽视的交通方式。下龙湾的游轮,丽江的木筏,仙本那的快艇,日月潭的小船,都给我的旅途增加过亮点。最近一次在东北,第一次乘坐海轮,从大连到烟台,更是打开了我旅行的新方式,因为在相应游记中都已经详细写过,这里就不详谈了。
对我来说,不管是什么交通方式,都是在享受旅行。旅行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看来,旅行的收获,多是一种心境吧。旅行中,只有把彼时彼地的“心境”投射进此时此地的“心境”,只有把彼时的“风物”嫁接在此时的“风物”上,才有可能把两个地域甚或是两个世界“联通”起来,才有可能消弭意识世界里种种的不确定和不安感,最大程度保证自己对旅行地的人和物有一个基本的想象和体悟,确保收获旅行的幸福感。
旅途中要想拥有良好的心境,就要保持对旅行目的地的新鲜感,同时也要随遇而安。途中,不管是人文的东西,还是自然的风景,忌讳的是浮光掠影的走马和观花,我们应努力去体悟异地和异域的风情,深入感受不一样的人和物,获得异于自己日常的观感和体验。这就需要我们保持一种有连续性的新鲜感,善于有所发现,即便这种发现和新鲜感不需要你我去评判。至于旅途中的随遇而安,就是主观的思考了。身在他乡,生疏的环境,未知的旅途,寄希望于事事顺遂,万般如意,那是太过于乐观的不切实际。当然,这时候,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也需要主动的去应对,努力过但结局未定之前,我们不妨葆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心境,勇于并善于作出调适。采取不同的交通方式,不是为了自找苦吃,而是为了可以体验到更多不同的新鲜感受,也能让我更加放平心态,随遇而安,获得更多的乐趣。
也许会有人说,一辈子里的旅行无数次,有无数生命的体悟和思维的跃升,甚至会洗涤心灵,我想,哪有那么多事儿,纯属过于矫情,只是一次身心的放松而已吧。如果说收获,实际上,对我来说,旅行的过程更像是探险,是个探寻未知的过程,就是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另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和体验,学而不思不足取,思而不学亦然,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哪个更重要、更有效,其实应是两者互为补充和依托。旅行途中见识到的世间百态,炎凉自知;旅行途中感知的人生江湖,善狡自明;旅行途中受到的心灵触发,助己自智。所以,我仍想着: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是会像风一样,继续我的旅程,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想,不停地笑,才不枉来到这花花世界的一遭。
马老赞赞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