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古迹 >> 百草散记山间春夏的天然指路标车前草
野生野长,平衡共生
○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国风,名曰《周南·芣苢(fúyǐ)》,诗歌的创作背景在周朝,描写了三五妇女聚做一群,于平原绣野中,一边采撷芣苢,一边唱和对歌的情景,人物灵动,歌声袅袅,构成了一幅令人颇为心旷神怡的惟妙画卷。
于清风和日里,妇人们积极地采着“芣苢”,而这“芣苢”究竟为何物呢?
据前人考究,多说这芣苢,即是当下大家说的车前草。先秦时期,人们并没有足够的粮食果腹,故常采些野菜来充饥,这车前草就是其中一种被用来充饥的野菜。该草的得名,还与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相关:
相传,在汉代有一位名将,名为马武。一次,他奉旨率军去征讨位于武陵的羌人,但是由于对此地人生地不熟,吃了生疏的亏打了败仗,被敌军围困在了一个杳无人烟的荒芜之地,境况十分困窘。加之,当时正值盛夏,天气干旱久不下雨,战马和士兵们因为缺水的缘故都出现了尿血以及排尿困难的症状,也就是集体都患上了“尿血症”。当时的情况,军队本就身陷囹圄,更别提能找到有效的对症药物了,一时之间,本该军心如铁的军队,人心涣散、岌岌可危。终于,军队中一位叫做张勇的马夫在偶然间找到了应对之法。一天,他突然发现军队中的几只马不治而愈了,跟着马追根溯源,其看到这几匹马吃光了附近的一片野草,而这些野草中又以一种叶片形似牛耳、花絮呈抽穗状的草为主。其亲自服用该草,确认有效后,报告了马武将军。将军大喜,问此草生何处?张勇答说:“就在大车前面。”马武笑曰:“此天助我也,好个车前草。”车前草的名字,也就这样流传了开来。车前草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若细细分类,能数上十几种。阿生在地扪侗寨发现的车前草多为“疏花车前”,其于4月份开始抽穗,花期则在5-7月,并在7-9月份进入果期。“疏花车前”的叶子位于茎底部,似绽放的莲花般,由笔直的根茎处向四周绽开,叶片呈椭圆状,常被其它野草盖住,很难窥得全貌。
“疏花车前”于茎的上半部分抽穗,其花朵也纷纷位于此处,它的花朵是白色的,呈药卵状,由花柱向外延伸,最外部裹着白色的短柔毛,质地有点儿像蒲公英的柔毛,再长一点,就会令人有想吹一吹的欲望了。
它的果实也是卵状的,一般为黄褐色的圆形微粒,比胶囊里的药粒还要细小。该草本植物的适应性极强,田间、路边、草地以及河边等都有分布。
关于它的分布,还有这样一个说法,说车前草是乡间天然的指路标,若是迷路了,找到它就能找到有人烟的地方。车前草原为风媒花,靠风吹散后受精落地,这样就很容易粘到过路人或牲畜的鞋下、车轮处或是蹄子上,随之被带往其它地方,但肯定都是有人之地,所以说它是天然的指路标也不为虚。
看“疏花车前”在地扪寨子里的分布,也可验证这一点,这野草通常会位于田地和民居的过渡地带或是田间地头,都是能找到人的地方,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寨子里春夏两季的指路标。
寨子里的人只当其为野草,并无他用。但是,由上面那个故事,我们就可见得,其实这种小野草,除了作为野菜可食用外,它还是一种药草,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把车前草当药使用了,那时常见的“五子衍宗丸”,其中一味草药就是车前草,当时人们对它药效的认知主要是强阴益精的功用。
后世的医典药方中则在不断丰富它的药用价值:
魏晋时期,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载其,“叶捣汁服,疗泄精甚验”,“金疮,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烦下气,除小虫。”北宋《太平圣惠方》针对热痢不止的病症,录有:“车前叶捣汁一盏,入蜜一合,煎温服。”明代寇平撰写的《全幼心鉴》,针对初生尿涩不通,给出了药方,即“车前捣汁,入蜜少许,灌之。”《本草纲目》则更为全面,载其:主治血淋作痛、小产、阴囊冷痛、久患内障、尿涩、尿血、湿气腰痛、喉痹、乳蛾、两眼红痛、以及目翳初起等病症。到了现代,随着医疗科研水平的提高,人们通过对它的分解分析实验,发现其全株皆可入药,主要成分有黄酮类、苯乙醇普类、环烯醚菇类、三格及苗醇类、微量元素、挥发油、多糖等物质。而这些物质的提取物,又可以对应不同的症状。
如其苯乙醇晋类化合物,就有利尿的活性成分存在;它的多糖成为,利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这就可以提升免疫力了,且具备降血糖、血脂的作用;车前草的石油醚提取物,则具有很强的抗抑郁疗效;该药草的很多提取成分还有抗炎症的作用,因此也常被用作治疗腮腺炎、胃肠溃疡的病症。
田间地头,平平无奇的小野草一根,没有娇生惯养的脾性,却着实成了乡野人天然的“指路标”与“伴生草”。
参考文献:陈启鑫《中药车前草的研究进展》、郑太坤《中国车前草的形态鉴定》。
文字
阿生
图片
阿生、网络
百草
常识
手记
智慧
乡居
生活
野生野长,平衡共生
乡间野生
乡间野生野生野长,平衡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