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古迹 >> 老子四道天道特性篇虚极静笃
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6章)
王弼本作:“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帛书本与王本主要的不同是:“致”为“至”,“并作”为“旁作”,“夫物芸芸”为“天物云云”,“复归其根”多一“于”字。“静笃”甲本为“情表”,乙本为“静督”。甲本“情”字,楚简《老子》作“中”。楚简《老子》释文(甲24简):“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待复,天物员员,各复其根。”按:取帛书本“云云”比“芸芸”好,“芸芸”是多意,“云云”可指多,也可指变化无穷。
王本:“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乙本没有“归根”二字,为“曰静,静是谓复命”,甲本“曰静”二字残损,王本多“归根”二字。
高明注:“此节经文每句皆作连缀重语,今本则将‘静’、‘妄’等连缀重语删去,虽然用字从简,则经义不若帛书甲乙本详实,从经文内容分析,殊觉删之不当。今据古今各本勘校,此文当作:‘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王本:“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乙本作“道乃没身不殆”,脱“久”字,甲本“道乃久”三字残损,后四字为“忽身不怠”。甲本“殆”为“怠”。
此章谈的是天道,是物理之道。后人多解为修炼之道。
此章从观察万物生命的轨迹,得出一切都是循环反复之道,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终身受益。
什么是“虚极”?后人解“虚”多为空虚、虚无,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这种解读是将此段文字当作人道在解读。
此章文字当作天道来解,是老子谈“物理变化”。
《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此“虚”亦可理解为大山,“至虚极”意为达成最大的山。万物之大者,在人所能接触到的,当为山、海。“至虚极”当合下文“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万物旁作,万物最大的作,就是山与海了,古人认为沧海桑天,循环往复。“守静笃”合下文“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笃”即笃行,可用“周行而不殆”来解读,归根再生,循环往复。
“至虚极”,万物都趋向极处发展;“守静笃”,万物笃行成、住、坏、空、生之生命轨迹的循环往复。
“万物旁作”之“旁”世传本作“并”,不如“旁”字表意确切。《说文》:“旁,溥也。”《广雅》:“旁,大也、广也。”“万物旁作”意思是万物广作、大作,指万物品种多、大小异,生生不已。《说文》:“复,往来也。”“吾以观其复也”,我观察万物的往来变化,沧海桑田,白云苍狗,无生有,有生无。
“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天物”就是指物理世界。“云云”可指纷纭复杂,也可指变化多端。天物不管如何变化,不离一个根本:“各复归于其根。”从哪里来,仍到哪里去;怎么来,怎么去,循环往复,不离其本。从始点再回到始点。如日出日落,如春生秋落等等自然现象。这种归根的自然现象就叫静。
什么是“静”呢?
静从清省从争——无争曰静。“归根曰静”。什么是“归根”,就是回归天物的本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万物最终都回复到了它的本原。
回归本原就叫静,静也就是生命的重复,生命的回归——“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生命的回归,万事万物生命轨迹的循环往复是“常”,永不改变者、永恒的叫常。“知常明”是知晓“常”则明,就能洞彻一切事物。明作则吉。
“不知常,妄,妄作凶。”不知晓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回复循环、否定之否定之常理,叫妄。妄作则凶。自然之妄作,就是自然灾害;社会之妄作,会产生民怨甚至动乱;人之妄作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蛮干,胡作非为;一是放弃,消极怠惰。
“知常容”,知晓常理,则无所不容。万物没有嫉妒恨怨,则是知常。人若知常,知晓万事万物发展之常理,就能宽容地看待一切。洞明常理,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就不会有烦恼嫉妒等想不开的事。因为明白了舍以后要得,得以后会舍,福藏着祸,祸蕴着福。
“容乃公”,能容万物,则无偏私。苏辙注曰:“无所不容,则彼我之情尽,尚谁私乎?无所不公,则天下将往而归之矣。无所不怀,虽天何以加之。”“公乃王”,此王不是统治天下之王,而统治自己之王。“王乃天”,能掌控自己,自己就是天。一沙一世界,一物一宇宙,在自身的小宇宙中,如天一样自然运行。
“天乃道”,天物之运行就是道;“道乃久”,道永久不变,复归其根。
“没身不怠”,天物各复归其根,是自运动,永无懈怠。
这章讲的是天道,天道可给人道以启示。
1
《庄子·至乐》
种有几,得水则为,得水土之际则为鼃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物类千变万化源起于微细状态的“几”,有了水的滋养便会逐步相继而生,处于陆地和水面的交接处就形成青苔,生长在山陵高地就成了车前草,车前草获得粪土的滋养长成乌足,乌足的根变化成土蚕,乌足的叶子变化成蝴蝶。蝴蝶很快又变化成为虫,生活在灶下,那样子就像是蜕皮,它的名字叫做灶马。灶马一千天以后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干余骨。干余骨的唾沫长出虫子斯弥,斯弥又生出蠛蠓。颐辂从蠛蠓中形成,黄軦从九猷中长出;蠓子则产生于萤火虫。羊奚草跟不长笋的老竹相结合,老竹又生出青宁虫;青宁虫生出程(一种赤虫),程使马得以生长,马使人生存,而最终人又归于虚无,返归造化之初的浑沌中。万物都产生于自然的造化,又全都回返自然的造化。
2
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道家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静”,归于婴儿,甚至胎儿状态,无欲无惧,就是回归自然,解脱人生的忧烦。人之守静,就是保持婴儿状态,因此老子倡导“贵食母”“能婴儿”“复归于婴儿”“比于赤子”。
南宋孝宗皇帝赵昚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所治皆是一个“jing”字,佛提倡“净”即空以治心;道家提倡“静”,即归根无欲以治身;儒家提倡“敬”,敬业敬人以治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