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库 >> 巴库交通 >> 城市建筑年1月第1期总第41
01
年1月第19卷总第期
传统村落保护与特色营造
01棠樾村落文化对其祠堂空间设计的影响/曹 昊 梁文涛
06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保护研究/向生阳 李立敏 李 敏10厦门传统祠堂建筑木构架类型研究/李美玲 成 丽17协同视角下传统村落群保护与发展规划策略研究/丁志勇 唐源泽20自然通风条件下传统村落风环境模拟分析——以金溪县全坊村为例/王振亚 王炎松 吴光龙 卢 涛乡村规划编制与实践
23基于引文分析的中国乡村建筑规划研究评述/李杨文昭 张昉 柳肃 肖灿27基于茶旅融合的茶产业园区规划策略研究——以西乡县天赐秦韵产业园为例/黄静怡 丁 华30乡村“人—地—业”转型演变格局分析——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张文静 车震宇33乡村休闲养老模式下近郊型乡村规划策略研究——以西安市草店村为例/王蕾 伍眉函36空间开发深度视角下的农业园适应性规划策略——以白马石农业园为例/张 佳 区 智39基于产业发展导向的乡村空间活态化探究/杨 力 王 蕾城乡规划·设计
42基础设施与都市发展——“一带一路”背景下格鲁吉亚城市的现状与未来/蔡晓磊薛求理[法国]劳拉·席琳·雅永马瑞衢49城市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兰州工业遗址再利用研究——以兰通厂为例/白丽琼54绿色建筑视角下开放社区设计策略研究/羊 烨 缪 琦59深港高密度城市环境小学空间指标对比研究/沈若宇 何川64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空间文脉层叠化延续策略探究——以上海番禺路历史街区为例/韩宜洲73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速写/鲍 帆 王炎松77北京老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刘璐84基于问题导向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分析——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娄玉婷90—年长株潭城市群“三生”空间格局演变/杜 也 雷钧钧 卢幸芷95基于交通安全的开放式老旧住区适老化策略研究——以合肥市西园新村为例/李 媛 陈德绅 齐玥彬 谢语诺 曹海婴老旧社区老幼人群户外活动时空特征研究/汤湃 董楠楠基于MoranI的广东省创新产出空间格局研究/王敏懿 何尔琦 李仁杰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塑造——来自星巴克的成功启示/余梦雅武汉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研究/何溢建筑文化·传承
数字媒介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西部科学院为例/杨 坦 陈斌卿 黄微曲继萍 曾晓漫国内历史建筑研究历程与展望——基于CiteSpace数据可视化分析/陈李波 何晓粤姚洪基于空间句法的书院礼制文化空间解读——以岳麓书院为例/辛璐魏子君基于城市形态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陈舒熳古城中的街区城市空间演进——以武昌古城贡院片区为例/温也建筑设计·理论
基于语义细分法的高校自习空间声环境研究/甄 蒙 余喆辰 邹奇书 刘相孜地景艺术介入的建筑设计——以“鼓浪屿计划”为例/刘郑楠符号学视野下当代地域建筑的形式表达路径研究/郭开慧 孙壮大庆市春季临水住宅微气候研究/王志国闫小艺孙志敏张曦兮薛婷可有效利用大尺度空间的蜂巢式空间分隔构件/吕双 丁翠 刘雨薇 杜佳佳 其布日住宅中炉灶空间的演变研究/吴剑超行为·空间·场所——浙江湖州练市镇粮仓群外部空间改造探索/唐洪流 姜韧聪基于PRT交通的巫山县下庄村山地建筑设计策略研究/杨晟昊园林与景观设计
基于日照时长的成都市屋顶绿化生境类型划分研究/甘耿昊 林子琦 黄 瑞 张思凝近40年国内外海水浴场研究进展/时维增沈丽颖张安探讨高密度城市社区花园的公众参与机制——以中关村众享荟小微花园为例/汪默英 彭文洁 史育玉青岛市浮山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曾佳玉 刘福智陕西白水县仓颉庙园林空间营造探析/杨 坤 严海锐 娄之璋 马晓萱 卢 灿 杨 雪02
专栏文章内容摘要
棠樾村落文化对其祠堂空间设计的影响
基于引文分析的中国乡村建筑规划研究评述
基础设施与都市发展——“一带一路”背景下格鲁吉亚城市的现状与未来
数字媒介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西部科学院为例
基于语义细分法的高校自习空间声环境研究
基于日照时长的成都市屋顶绿化生境类型划分研究
闽西客家乡土教育建筑遗产价值分析——以连城县培田村南山书院为例
韩 洁,石珍珍
摘要:闽西客家的众多村落中保存着一定数量的传统教育建筑,其中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培田村的南山书院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培田村目前保存最为完好且典型的书院建筑代表,它保存了地方历史文脉,见证了培田村教育发展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分析了南山书院的建筑特色,并进行价值要素研究,以期在明确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落实相关保护利用工作。关键词:培田村;乡土教育建筑;南山书院;价值;保护利用基于引文分析的中国乡村建筑规划研究评述李杨文昭,张昉,柳肃,肖灿
摘要:以CNKI平台中16本建筑规划学期刊所收录的篇乡村相关文献为基础数据,通过引文分析的方法对乡村建筑规划研究的核心作者、核心文献、引文网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村建筑规划研究的核心作者多为规划方向的学者;10篇核心文献却均